医生为你详解四种依恋模型
助你更好认识亲密关系 让你陷入困扰时从容应对
![]() |
医生为你详解四种依恋模型
助你更好认识亲密关系 让你陷入困扰时从容应对
小茜(化名)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单身独居多年,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她也渴望拥有一段恋爱关系,曾对一名男性有好感。但对方提出要确定关系时,她便觉得不自在,担心受到伤害,并难以相信对方会一直喜欢她。最终,她拒绝了对方。
小茜带着困扰走进市三院心理咨询室。咨询师了解后得知,小茜儿时,父母忙于事业,就让保姆照顾她。父亲脾气不好,酒后常常打骂她。母亲对她的学业十分严苛,一旦她没进班级前三,便会受到母亲的冷嘲热讽。
小茜既焦虑又回避,是典型的恐惧型依恋。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最早提出“依恋”这个概念,指主要养育者(通常是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和社会性联结。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成人之间,并划分出四种依恋模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痴迷型依恋)、疏离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后三者都是非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成人能安心依赖和被依赖,不会担心被抛弃,在亲密和独处时都感到舒适,对自己以及依恋对象有积极的看法。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彼此信任,相互独立又互相依赖,恋爱关系也往往持续更长时间。
焦虑型依恋的成人渴望与人亲密,但总怀疑和恐惧另一半,从而陷入强烈的焦虑不安。在恋爱关系中,他们渴望亲密,十分依赖伴侣,总担心被抛弃,常常需要从另一半中寻求高度的亲密感和认同感。
疏离型依恋的成人渴望高度的独立性,常常表现为完全避免依恋。他们感到与人亲密是不舒服的,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他们倾向于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感受,并且通过远离来表达拒绝,往往难以建立恋爱关系。
恐惧型依恋的成人渴望与人亲密,但很难完全相信和依赖他人,并担心和他人太亲密会受到伤害,多为童年遭受过创伤的人。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对亲密感到不适,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既想要依赖又希望独立,往往会表现出害怕亲密,隐藏需求感;消极沟通,回避情感矛盾。
一个人在不同的依恋类型上可能会有重叠,差异表现为在某种依恋类型上程度更高。因此,我们看待依恋类型时不能太绝对。
了解自己是哪种依恋类型,能帮助你对亲密关系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也能让你在陷入关系的困扰时更清晰地发现和应对问题。
通讯员 魏锦璐
公益“心晴”支持热线
13588612320(739320)
24小时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