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牙行、斗牛……
历史上
“多牛”的丽州
□融媒记者 吕鹏
腊尽春回,岁次“丑”归。今年是牛年,随着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牛越来越少,人们脑海中关于牛的记忆也在逐渐远去。
其实,在曾经的丽州大地上,有许多与牛有关的元素,如牛市、牙行、斗牛……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项瑞英,请他讲述历史上一个“多牛”的永康。
一个百年牛市
“永康人爱牛,是远近闻名的。”项瑞英向记者娓娓介绍起永康人与牛的历史。
“你可知道,在永康城中曾有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牛市?这个牛市的地址就在如今的龙川公园附近,是一个专门买卖牛的市场。”项瑞英介绍,该市场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在20世纪最为鼎盛,温州、丽水、义乌、诸暨的牛贩都喜欢把牛赶来这里卖。
“因为他们知道永康人对牛好,能够卖出好价钱。”项瑞英说,当时永康的牛市是浙中主要牛市之一,农历每月逢一逢六是牛市的大市。市场中,人头、牛头涌动,牛声、人声、讨价还价声交织鸣唱,形成一派热闹景象。
同时,牛市中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牙行。牙行是买卖牛的中间人,他们之间用行话和手语交易,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过秤、收付款,从中收取少量手续费。
这一行中盛传着一句俗话:“卖房不卖门,卖牛不卖绳。”项瑞英说,这不只是个说法,永康牛户就是这样做的。“在永康话中,绳念做‘情’。牛虽然走了,但这个‘牛情’要留下。”项瑞英说,这在永康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一项千年民俗运动
说完了养牛,项瑞英话锋一转,向记者介绍起斗牛。
永康斗牛同著名的金华斗牛一样,是一项传统的民俗娱乐活动。两者不同于西班牙斗牛的人和牛斗,而是着重于牛与牛斗,充满着和谐欢乐,富有人情味,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
斗牛,在我市也被称为“操牛”。项瑞英介绍,永康的斗牛源自于汉代水陆道场中的法式,已有千年的历史。辗转近代,成了我市民间不可缺少的文体运动。
“旧时,明珠中学前飞凤山的东南角就是一个斗牛场,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跑那里去看斗牛。”项瑞英回忆道,每逢斗牛,现场人山人海,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
那时,斗牛的形式也颇为讲究。在斗牛前,牛主人先要给牛盛装打扮一番,披上红绶带,在牛鼻子上拴两根绳,牵斗牛入场。正式比赛前,斗牛还要在场里游三圈。以号声为令,斗牛即始,两牛四目怒视,夹尾低头,四角相接,奋力争斗,而场边观者则呐喊助威,呼声雷动。“整个斗牛过程紧张刺激,不过双方的牛主人也会在一旁照应,当一方牛开始退让,就会将牛拆开,舍不得牛受重伤。”项瑞英说。
这项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很普遍,在芝英、古山、桥下、前仓、石柱等地都有斗牛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农业开始机械化,导致养牛户也少了,随之斗牛活动慢慢减少。
如今,城区的斗牛场早已拆除,大多数地方也取消了斗牛活动。不过,每年农历八九月,在芝英镇上徐店村仍会举行斗牛活动,再现几分昔日的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