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如何
赶走“四秋症”
□记者 吕鹏 整理
22日,迎来了秋分节气,自此北半球开始呈现昼短夜长,且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从天气的温度变化上,市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秋天来了。而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体的一些不适也显现出来, 伤春悲秋,倦怠无力,口干舌燥……这些在秋天出现的不适被称为“四秋症”。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应对“四秋症”呢?
秋燥:注意呼吸系统疾病
到了秋天,秋燥的表现尤为明显。现在这个时候还是温燥,等天气逐渐转凉,温燥又转变为凉燥。秋燥对身体带来的不适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咽痒鼻塞、皮肤瘙痒等症状,归结起来以呼吸系统的疾病为主。
秋燥伤肺,因此滋阴润肺显得特别重要。到了秋季,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在防止温燥时,可以多吃梨子、百合、蜂蜜、山药、杏仁等;防治凉燥可选柿子、核桃、银耳、胡萝卜等。同时要少吃辛辣食物,防止秋燥加重。
秋乏:调解生活起居
到了秋季,不少人感觉身体疲惫,整天都瞌睡连连,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秋乏。中医上称这个时节为长夏季节,天气转凉,阳气不足,加上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多导致人体的消耗大,因此不少人感觉瞌睡增多,身体疲乏。
该如何应对秋乏呢?专家支招说,首先从起居上进行调节,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在中午的时候,还是要重视午睡,通过午睡来调节身体的状态。在饮食上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要少吃过于油腻的肉类、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秋乏”。应对秋乏,还要注意锻炼,球类运动、慢跑等都很合适。
秋膘:健脾胃再贴秋膘
秋季天气转凉,温度不再那么炎热,人们的胃口也变得好了起来,体重开始增加。
在民间,也有“贴秋膘”的说法。这个时候,人们开始进补,吃大鱼大肉,以补充夏季身体的消耗。但是在“贴秋膘”之前,一定要先健脾胃。大量吃补品,会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肉、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秋悲:补充“B族”维生素
秋天是一个情绪易波动的季节。临床上,患者在秋季产生抑郁情绪的现象十分常见,会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增多、体重增加等症状。这与典型抑郁症发作时表现为睡眠减少、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并不相同。
情绪低落的人,可能缺“B族”维生素。当人体缺少维生素B1时,不仅会疲乏无力、消化不良,还会有情绪沮丧、反应迟钝等表现。维生素B6缺乏的症状之一是有抑郁倾向。秋天不妨多吃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粗粮,比如燕麦、大麦、小米、大黄米、黑米、红豆、绿豆、豌豆等。
有悲秋情绪的人,平时要多给自己“冲冲喜”。比如,多去野外放松,经常登山远眺。下雨天,可以通过观看各种娱乐节目来缓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