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锦涛 一方烟火燃梦想
![]() |
![]() |
讲述人:傅锦涛 烧烤摊经营者
一方烟火燃梦想
傅锦涛,今年26岁,石柱镇妙端村人。如今的他,日日与炭火为伴、同肉香共舞。常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年轻,怎么就甘愿守着一个烧烤摊?”但在傅锦涛心里,正是这一方烟火缭绕的小天地,才让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炭火中摸索创业路
大学毕业时,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涌进总部中心的写字楼。当时的工作是销售,我每天套着个西装四处推销,看似光鲜,实则内心迷茫。一年下来,不仅技能没长进,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后来赶上电商风口,我和朋友满怀热血投身其中,却因不可抗力因素,物流中断、订单取消……最终创业梦碎。
那是人生的低谷时期,我整日彷徨不知所措。直到淄博烧烤红遍大江南北,我忽然眼前一亮——烧烤这个看似传统的行业,不正是一条值得深耕的赛道吗?说干就干,我当即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我在妙端村夜市支起一个小摊,“涛涛烧烤”就这样正式开张。
创业远比想象中艰辛。我牢记师傅第一课的嘱咐:“烧烤的灵魂,首先在食材。食材不好,再好的手艺也是徒劳。”每天清晨,我雷打不动去市场选材:猪肉要选前腿肉和梅花肉,带三分肥膘方能烤出焦香;牛肉要色泽鲜亮、肌理分明;羊肉只用羔羊后腿,肉质细腻不膻。每一个选材细节,都关乎最终口味。
买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从备料开始。清洗、腌制、切肉、穿串……每个环节都需极致用心。血水必须去净,腌料比例要精准到克,腌制时间要精确到分。穿串更是门手艺,从初学时手上尽是签子扎的伤口,到如今我已能穿得又快又稳。我常常刚忙完准备工作,夕阳就已西下,出摊时间又到了。
火候更是烧烤的精髓:炭要烧得透,不能有明火,得是通红的炭头才能保持恒温。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烤制方式:蔬菜需文火慢烤,鸡翅、肉串要猛火锁汁。撒料的时机要精准,早一秒易糊,晚一秒不入味。这些经验,都是我在无数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三年来,我从一个小烤炉、两张小桌做起,到现在六张桌子常座无虚席。
为实在的梦想继续努力
创业初期,我也没少受打击。“年轻人做这个,肯定吃不了苦”“干不了几天就得跑”……这些质疑声曾让我倍感压力,幸好有家人朋友的鼓励,让我得以坚持下来。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来自顾客的认可。有位熟客常说:“小涛,你这肉串味儿正,火候到位,特别是那秘制小料,真是绝了!”他还送我一句话:“年轻人,要沉得住气,更要对自己狠一点。”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我累得直不起腰、浑身酸痛时,想起这份信任,就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我看来,创业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要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年轻人创业最宝贵的是,不怕吃苦的劲头和敢于试错的勇气。成功的标准可以很实在——有事业、有归属、有能力照顾好身边的人。
如今我最大的梦想是在城区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不再担心风吹雨淋,能让顾客舒舒服服地享用美食,我也能安心研发新菜品。明年,我还计划攒够房子的首付,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这条路虽然辛苦,但让我感到很充实。我相信,只要肯坚持、能吃苦,人生的滋味终会像烧烤,越烤越香,越烤越入味。
记者旁白:
“哥,味道还可以不?”“这瓶水送你喝!”“慢走啊,觉得好吃下次再来!”……这些亲切的招呼,都来自“00后”烧烤小伙傅锦涛。热情周到,烤出的肉串滋味十足,初次光顾他的小摊,我就被他打动了。
后来约他采访,一连几天都联系不上。原来,他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收摊。清早,他又得赶着去备料、穿串,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扑在了烧烤摊上。他不是“失联”,而是在用全部的心血经营这份事业。
在这个许多人追求“快钱”和“轻松成功”的时代,傅锦涛却选择用汗水浇灌梦想。他用行动重新定义了年轻人的创业精神——不是靠风口和运气,而是凭坚持、真诚与一股不怕苦的韧劲。
口述/傅锦涛 整理/融媒记者 王昊
傅锦涛
制作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