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掀起养生新浪潮
养生产品不断涌现 医生建议谨慎选择
![]() |
市民掀起养生新浪潮
养生产品不断涌现 医生建议谨慎选择
啤酒泡枸杞、熬夜敷面膜,年轻人的养生方法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当养生概念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养生新品不断涌现,一波养生新浪潮正在袭来。9月17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听听他们使用养生产品的感想。
中药茶饮原材料
部分养生新品功效难辨 消费者容易踩坑
近些年来,中药茶饮、中药糕点、中药餐点等中医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激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兴趣。然而,不少市民反映,在尝试过这些产品后,感到有些失望。
市民王钰嵘就曾经花费64元买了一杯养生奶茶,结果却大失所望:“那杯奶茶虽然贵,但里面是桃胶、红枣、陈皮之类比较常见的食材。店家还说,里面添加了很多补品,但是具体成分却没有说清楚。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奶茶的口感,稠稠的,很奇怪。”
除了这款64元一杯的奶茶,店里还有单价超过120元的奶茶,主打养生概念。而王钰嵘认为,偶尔喝一杯奶茶对养生并没什么帮助,自己购买养生奶茶也只为尝新鲜。“况且,奶茶最重要的就是好喝。喝过那一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购买过养生奶茶了。一个月后,我路过那家店,发现店铺关门了。”她说。
市民胡女士也有相似的经历。她尝试了我市某家精酿啤酒店的枸杞啤酒,发现口味虽然能够接受,但并不算好喝。她说:“我觉得这款啤酒更像是噱头,如果真要养生,大家也不会喝酒了。尝试一下可以,但我以后不会再买了。”
除了饮食,不少市民还尝试了外用产品,如中药泡脚包、中药香包等产品,对这些产品的评价也是不尽相同。市民张睿告诉记者,自己曾经购买过中药香包,觉得闻起来神清气爽,对缓解中暑、晕车等症状有一定帮助作用。而市民小超则对中药泡脚包的功效表示质疑:“我用了之后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和用普通热水泡差不多。”
“治未病”需结合体质 医生提醒理性消费
随着年轻人养生需求逐渐攀升,“治未病”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治未病”是中医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源自《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思想。它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干预。
市民楼佳煊曾经因为胃部不适前往治未病科就诊。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胃时常因为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饥饿而隐隐作痛,看了西医后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吃了药也没有明显好转。于是,他去看了治未病科。
“中医医生给我开了一方药,我吃了一段时间后,胃部不适确实明显改善了。我觉得治未病科治疗的重点是那些小病,调理身体亚健康的状态。选对医生的话,效果确实立竿见影。” 楼佳煊说。
像楼佳煊一样,身体“有些小毛病但未集中爆发”的情况在年轻人中并不鲜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医生朱杭溢告诉记者,当代年轻人的养生需求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他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习惯不规律,需求主要集中在抗疲劳与提神、肠胃调理、体重管理、情绪管理与减压,以及和外貌相关的脱发、皮肤健康等方面。”他说。
对于年轻人中流行的“啤酒泡枸杞”式“朋克养生”,朱杭溢认为,虽然有些方法看起来离谱,但也释放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年轻人们对健康问题愈发关注。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朱杭溢说:“如今,很多养生方式和产品都只做了表面功夫,而未解决健康问题的根源,比如中药口味的冰激凌仍然会损伤脾胃。年轻人们容易迷信‘网红’产品,缺乏对自身体质的判断,以为用了某款产品就一劳永逸了,却忽视了免费但最有效的养生方式,如好好睡觉、健康饮食、保持运动和平和心态。”
朱杭溢建议,养生的核心是:科学、可持续、适合自己。大家可以找专业机构进行定期体检和体质辨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自身体质,辩证养生,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保持生活习惯的规律,如尽量在晚上子时(23时)前入睡、饮食尽量规律均衡、每周保持适度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等。最重要的是,要将养生融入生活,而不是把养生作为一件痛苦的“任务”。
融媒记者 俞舒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