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开朗 深耕书法传播文化
![]() |
![]() |
讲述人:
应开朗 青年书法家
应开朗
深耕书法传播文化
应开朗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展览获奖、入展一百多次。他从小热爱书法,到了大学开启自学之路,更以考研为契机深耕书法领域。毕业后,他怀揣对永康的乡土情结毅然返乡,开设工作室传授书法技艺,立志为家乡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从自学书法到专业攻读
我的外公在书法领域颇有造诣,母亲总说,等我再大些,就让外公好好教我书法。可遗憾的是,外公去世得早,我终究没能等到他亲自授课的那天。可能这份未完成的遗憾,也成了我心底对书法最初的牵挂。
真正与书法“正式见面”,是在小学的课堂上,汉字的演变、书法的流派以及那些与文字相伴的历史故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不仅爱上了书法的笔墨韵味,更对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从初中到高中,学业压力逐渐增大,我只能把这份热爱暂时藏在心底。
直到走进大学校园,我才重新拾起了对书法的学习,弥补当初的遗憾。有意思的是,我的本科专业是通信工程,与书法几乎没有交集。但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时,学校里考研的氛围十分浓厚,看着身边同学为了理想专业努力,我也“跟风”准备考研,并最终选择了书法专业。我想通过书法来学习文学史,尤其是文字学。
我在成都读的研究生,我们会去看各种展览,开阔视野,也有机会与书法名家对话,听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对文化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书法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它与历史紧密相连,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我、感知文化温度的过程。
感受乡土情结讲述本土故事
在外求学的那些年,我清晰地感受到资源向大城市聚集的现状,文化领域尤其明显。在大城市,随处可见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艺术馆、画廊、文化沙龙遍地开花,浓厚的艺术氛围总能轻易感染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
可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家乡永康,这座县级市在文化资源上,确实和大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决定,回到永康做一名文化传播者,用多年所学为家乡的文化添一份力。
前不久,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书法比赛,没想到能荣幸拿下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作品的认可,更是市里对中青年文化从业者的鼓励,希望我们能不断精进技艺,为永康文化注入新活力。
我还开了个书法工作室——小开书法工作室,教授成人和小孩软硬笔书法和篆刻。同时,也受邀市党群服务中心、青年夜校上书法课和篆刻课。在我的课上,不止传授提笔写字的技艺,我还会穿插文化理论知识,讲述文字的演变、文人的风骨。我始终相信,只有让学员读懂汉字里藏着的文化密码,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著名艺术家李可染先生的一句话,多年来一直指引着我——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先生在传统绘画领域深耕多年,吃透了传统的精髓,又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也成了我坚守的方向。
未来,我想挖掘更多永康本地的人文历史元素,无论是在教学中讲述本土故事,还是在创作中展现地方特色,都希望能让书法与家乡文化碰撞出更多火花。
记者旁白:
认识应开朗是在一次青年夜校的采访中,他的身份是篆刻老师。第一眼看到他时,他的外形气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运动型大男孩,和篆刻、书法这种古典文化“不是很搭”。
但在交谈中,应开朗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他从篆刻讲到书法,从书法讲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引经据典,对名人典故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这让我当场决定要约这一次的采访。
在更深入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从不满足于学习表面浅显的技艺,而是把书法当成一扇能够穿越时空去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大门。 他把“守正创新”作为自己的理念,同时也期待着自己能够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让人们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口述/应开朗 整理/融媒记者 何悦
应开朗在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