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丹青著华章
——鲁光艺术馆发展历程与美育传承专访
![]() |
十年丹青著华章
——鲁光艺术馆发展历程与美育传承专访
5月16日,“鲁光艺术馆开馆十周年书画展”在市博物馆开幕。为此,记者专访鲁光艺术馆副馆长、鲁光艺术促进会副会长李莹。作为鲁光的女婿,他多年来深度参与、推动艺术馆的建设与发展,对鲁光艺术馆的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问:鲁光艺术馆迎来十周年发展的里程碑,作为亲历者,您如何评价这十年的发展历程?
答:鲁光艺术馆开馆时,我就参与其中了。如今,艺术馆已十周年,我内心真的十分激动。十年来,大家的反响很好,我们也更加珍惜这个地方。近期,我们正着手将方岩五峰山居内的书籍与资料整理移交,其中包括许多我们之前没注意到的珍贵藏品。在合适的时机,我们想将这些藏品以及鲁光先生在北京的手稿、日记及与各界名人的往来书信,悉数捐赠给博物馆,以进一步丰富鲁光艺术馆的馆藏。
问:鲁光艺术馆不仅承载艺术,更肩负美育传承的使命。鲁光心系家乡少儿美育,为家乡的小学授牌“鲁光艺术促进会少儿创作园”,举办了五届“鲁光艺术奖”少儿书画比赛。您如何看待这种美育传承?
答:美育的传承应从孩子抓起,激发他们对艺术的浓厚兴趣。这些孩子参加鲁光艺术奖的书法比赛得了奖,可能他们会因此备受鼓舞。如果他们得了更高奖项,颁奖的画面以及获奖时的心情估计这辈子都记忆犹新。当然,即使是那些没有获奖的孩子,他们通过参与此类活动,也能激发更大艺术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心里就会埋下艺术的种子。
问:鲁光十年间捐赠了300多件藏品和万余本书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答:目前,这万余本书籍存放在永康图书馆。五峰山居内还有近2000册书籍,过几天也会捐赠至图书馆。这里有不少名家签名本,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我们家里的故事。有些签名本是捐到博物馆的老书、旧版本,如果在市场流通价值应该很高,我们纠结过,但还是认为把它们集中存放,可能更具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这些签名本和书我们大多都放在图书馆。
问:鲁光的作品以“文学入画”为特色,您认为哪件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色?
答:鲁光一直在追求创新,不停探索。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现在的文学、书画作品都更精炼了,也可以说更老辣了。在我看来,鲁光最好的作品是《蜡烛》。因为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画过蜡烛并产生这种效果,它是独创的。而且,它用文学语言表达,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表达为生命、信仰,也能寓意永康人做生意红红火火,这是我们自己的看法。
问:鲁光一生画牛,以牛为精神象征。这种“牛的精神”是如何在他的作品和生活中体现的?
答:牛画是鲁光的系列代表作之一,正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一样。然而,我个人认为,他的花卉作品,尤其是那些大幅且融入个人感慨与感悟的作品,更是他的代表作,能很清晰地把“文学入画”直观地融入画面中。鲁光画牛,源于他童年时期放牛的经历。牛的精神被他精炼为“站着是条汉,卧倒是座山”。这不仅是对牛精神的深刻诠释,更是他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问:鲁光曾说:“艺术馆是大众的会客厅”,有哪些观众互动场景让您印象尤为深刻?
答:我们鲁光艺术促进会曾两次与其他画家共同举办展览,采用“文学入画”的艺术形式。第一次是“三人行”,第二次是“六人行”,受邀参加的都是名家。他们对永康及鲁光艺术馆赞不绝口,认为永康市能为个人建成如此高规模的艺术馆很有远见。石楠就是从这儿得到启发,回到安徽安庆,在他们大学里办了个人展。所以说,永康是“文学入画”的先行者。还有一次印象最深的是大司巷小学组织学生看展览,鲁光跟这些孩子用永康话交流,感觉特别亲切。
问:您认为这次书画展,对永康文化艺术氛围营造和公众艺术素养提升有哪些价值?
答:这次展览有一部分是新作,所挑选的作品都是我们认为的精品中的精品。鲁光艺术馆开馆已有十年,之前捐赠的作品均来自十年前。此次活动具有纪念意义,毕竟十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看看这里的一些新作以及这些年的变化和进步。
问:这些年,永康的艺术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我从2014年开始,每年春天和秋天都要在永康生活一个多月,一年差不多在永康待3个月。永康艺术氛围比以前浓厚了许多。我每年回来,常与本地搞艺术、书法、绘画的人交流。这些年,永康举办的艺术活动更多了,包括许多艺术家走出去到杭州办展览,艺术交流氛围越来越浓厚。
问:站在十年节点,您对鲁光艺术馆的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答:开馆十年了,心里挺激动的。毕竟鲁光今年88岁了,以后回永康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回来住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今年鲁光回永康,只住了11天就回北京了。我们希望鲁光艺术馆能够生机勃勃,为大家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场所,成为永康的“文化会客厅”。
融媒记者 王佳涵
鲁光书画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