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曲家王天明
让交响乐更贴近百姓生活
![]() |
对话作曲家王天明
让交响乐更贴近百姓生活
记者:此前您与省文化特派员李滨伊来到唐先镇进行采风,打算为秀岩村写一首村歌。这首歌的创作进度如何?
王天明:目前村歌已完成歌词部分的创作,后续还会对歌词进行加工、打磨、提升,音乐的框架构思也正在优化。采风期间,我们重点记录了秀岩村的生态记忆、匠艺传承与当代新生三个方面内容,我们将用交响乐与传统婺剧相融合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描述这里的时代质感和岁月韵律。
记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非常好奇一首歌曲的诞生过程。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天明:创作一首歌曲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灵感捕捉与主题确立。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之后的艺术启发,比如各种事件和记忆,就是触发艺术展现的原始要素。主题则是歌曲的情感基调或叙事方向。
词曲创作顺序依据个人创作习惯而定,一般情况下是先有歌词,再有音乐。有了歌词后,创作者通过音高和节奏的组合,形成歌曲的听觉记忆点。
接下来就是编曲与配器。这里面包含了音乐中的乐队编制、音色分层、和声等要素。比如我们创作的这首村歌的乐队编制是“交响乐+婺剧伴奏”。编曲要根据目标风格进行调整,与目标风格适配。例如,电子音乐侧重音色合成,摇滚乐强调鼓组和电吉他层次。创作者要为每种乐器或声部创建独立音轨进行分轨制作,便于后期混音调整。
最后,创作者要进行录音与素材采集,在专业录音棚中完成主唱录制。录音师会根据需要,指导主唱的情感表达和发声技巧。还有乐器收录,要分批次录制真实乐器演奏,或通过MIDI技术生成虚拟乐器音源。
我很期待通过这首村歌让秀岩村的山水得到艺术化表达。
记者:作为作曲家,您对普通大众欣赏交响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有什么建议吗?
王天明:首先我们要放下“听不懂”的焦虑。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不必强求理解每个音符的“意义”,专注感受音乐上情绪的起伏和色彩变化即可。闭上眼睛,让音乐触发自己的记忆和联想,对画面给予个人化的解读。
其次,我们可以聚焦音乐中的“可听元素”,去留意音乐中的重复。音乐中被重复的往往是重点,而每次被捕捉到的重复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去留意乐器间的对话,就是感受音色的交替。你不必知道是什么乐器,只管分辨不同的音色如何交替,去留意从轻柔到爆发的音乐张力。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融媒记者 王玙铮
交响丽州
■本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