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6年的佳话
浦江籍教师与永康“崇鲁居”的故事
![]() |
跨越56年的佳话
浦江籍教师与永康“崇鲁居”的故事
近日,浦江县岩头镇飞轮一区一寓所客人盈门,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寓所主人是退休老教师胡以钢,8位客人是来自我市古山镇晏塘村“崇鲁居”的家族成员。老友重逢,双方都觉得格外亲切。时隔56年,两家人的双手终于又紧握在一起。
“崇鲁居”的家族成员与胡以钢(第一排左一)见面
结下深厚的情谊
1967年,胡以钢从金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永康县金川公社中心小学任教。1969年随着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村)办,他调到了晏塘小学。
晏塘小学规模小、条件简陋,住的是大会堂临时隔成的房间,生火做饭要自己动手。这对于刚跨出校门、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个难题。
此时,一向乐善好施的“崇鲁居”主人朱崇鱼、王香莲夫妇知道这一情况后,便主动找上门,把胡以钢接到家里。从此,胡以钢安下心来教学,不用再为吃住发愁了。
秋去冬来,胡以钢与“崇鲁居”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家庭成员之一。朱崇鱼夫妇膝下有8个子女,仍然视胡以钢为己出,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两位老人还是想方设法为胡以钢弄好吃的。
两年后,胡以钢先后调到大江畈小学、金川初中任教,但仍居住在“崇鲁居”。“崇鲁居”一家人对其生活起居的照顾一如既往。
“胡老师调到大江畈小学那段时间,妈妈时常把烧好的菜叫我送过去,每个星期起码有二三次。”朱崇鱼的小女儿朱爱婵谈起当年父母对胡以钢的关怀,记忆犹新。
胡以钢也把两位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看待,孝敬有加,在空闲时间还为这个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朱崇鱼的儿子朱有抗清晰地记得,当年与胡以钢一起去方岩镇挑柴的情景:“母亲在山上砍好柴晒干后,我们起早赶路去挑。我们先将手推车放在独松供销社,两个人把两担柴从山上挑下来后,捆扎在手推车上,等把柴拉到家,往往是点灯时分了。”
寒来暑往,胡以钢与“崇鲁居”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一住就是13年,直到他于1981年调回浦江老家任教。
胡以钢回到浦江后,与“崇鲁居”的联系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两位老人先后去世,彼此联系几乎中断。
几十年后的相聚
“现在,胡老师怎么样了?身体好不好?生活过得怎么样?”近年来,这样的挂念成了“崇鲁居”家人们时常提起的话题。
春暖花开的时节,“崇鲁居”家人们又开始惦记胡以钢。一经朱崇鱼四女儿朱爱春提议,家族成员们立即响应,于是就有了此次的浦江之行。
胡以钢听说永康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激动得一夜睡不着。第二天上午,他就提前在小区门口等候。
几十年未见了,久违的相聚,让两家人的双手终于又紧握在一起。
“今年高寿了?”
“82岁,你呢?”
“比你小两岁!”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双方一碰面就有说不完的话,有一种超越血缘的情感在双方心头流淌。
大家跟随胡以钢步入小区、走进他的住所。十几个人把客厅挤得满满的,欢声笑语充满着整个空间。大家回忆当年的朝夕相处,激动不已;聊起现在的生活状态,感慨万千。
“胡老师在我们家住了这么多年,村里的人他都叫得出名字,有好多小孩子的名字还是他取的呢!”朱爱春乐呵呵地说,“我的儿子胡红继、胡红波,女儿胡如锦的名字就是胡老师取的。取个好名字不是容易的事。现在,几位子女都有出息,这要好好感谢胡老师!”
“是你们父母生得好、培养得好!”胡以钢谦逊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记得他做的点点滴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彼此思念今朝了结,亲情永续代代相传。为此,草根诗人朱爱春即兴作诗:
看望胡老师
四月七日迎朝阳,
自驾小车到浦江;
黄宅有个飞轮区,
住着老师胡以钢。
当年教书在晏塘,
认我父母为爹娘。
一住就是十三年,
彼此情深意也长。
相见叙说当年事,
历历在目不会忘。
八人浦江一天游,
欢声笑语传四方;
依依告别有约定,
亲情永续葆永康。
通讯员 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