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400多天 守护极地“脉搏”
——王灵章与他的南极科考故事
![]() |
![]() |
![]() |
![]() |
逆风而行400多天 守护极地“脉搏”
——王灵章与他的南极科考故事
3月19日,世界气象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市气象局,采访了不久前刚从南极科考回来的王灵章,听他讲述科考的那些事。在这支肩负多项重大科考任务的队伍中,王灵章的身影格外醒目——从“五金之都”的晴雨观测台,到地球最南端的风雪荒原,这名永康气象人用专业与勇气,在南极冰盖上刻下中国基层科研工作者的足迹。
王灵章和队友正在清扫积雪
贼鸥
帽带企鹅
王灵章在观测气象
跨越万里的“气象哨兵”
“接到选拔通知时,我以为听错了。”谈及入选科考队的经历,王灵章仍觉得不可思议。作为市气象局工程师、防灾减灾中心副主任,他负责各类气象观测设备的技术保障和数据分析工作,从未想过能与南极科考产生交集。
2023年6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向全国气象系统招募越冬科考队员,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与10年基层气象装备保障经验,王灵章从数百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参与了南极科考。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航。王灵章开启了400多天的南极科考之旅。在这次科考中,他作为长城站气象观测员,他的核心任务是每天4次、间隔6小时的人工气象观测。即便在冬季的寒夜,他也需准时穿上厚重的企鹅服,戴上防风护目镜,踩着齐膝深的积雪,从科研楼步行前往观测站。
“有一次遇到12级暴风雪,观测站被雪埋了一半。我们只能摸着绳子爬过去取雨量筒。”王灵章回忆道。
除了人工观测,他还要维护自动气象站等设备,确保数据实时传输。每月月初,他需将上月的气象报表整理分析,通过邮件发回国内。这些数据不仅是南极气候研究的基础,也是国际气象组织全球观测网重要内容的组成部分。
在长城站,王灵章的角色远不只是气象专家。南极科考的团队协作特性,让他的工作清单上列满了“跨界任务”:协助外单位维护GNSS接收站、采集气溶胶无机物样本;与队友赴企鹅岛、西海岸等地采集土壤和动植物样本;甚至客串“天气预报员”,为站区提供半个月的天气预警服务。
站务工作更是渗透进日常的每一刻:从卸运物资清洗污水池滤膜到工程线路桥架、加固建筑外墙,再到无土栽培种菜、清理积雪……“在长城站,没有人是旁观者。”王灵章说。冬季来临前,他还要对观测设备进行“体检”——加固百叶箱拉索、更换纱布、巡查线路。因为南极的极端环境会让设备“罢工”,他们必须赶在极夜前做好万全准备。
冰原上的温情与成长
在南极的工作经历丰富了王灵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不仅提高了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还学会了在极端环境下进行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此外,通过与其他国家科考队员的合作,他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当被问及最难忘的经历,王灵章回忆道:“当时能见度很低,暴风雪太大了。回来后发现护目镜外层已经结出3厘米厚的冰壳。”一段40米的路,他花了十分钟才走完。
在长城站的闲暇时光,王灵章经常与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交流。“我们与俄罗斯站、智利站的队员互相串门,分享彼此的生活。”说着,他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一张照片:来自全国各地的科考队员们正挥舞着铲子,奋力清除积雪。
“每位队员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家相互依存,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科学实验、设备维护,还是日常生活,队友间的互助与合作都至关重要。”王灵章补充道。
更令王灵章兴奋的是他跟随生物学家认识南极生灵。他拍到了帽带企鹅孵蛋、威德尔海豹晒太阳,还学会了分辨贼鸥和雪燕。这些经历让他对南极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类只是这里的访客,我们必须敬畏自然。
在长城站的集体生活中,科考队员们互相理发、轮流帮厨。大家还学会了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以及如何在极端天气下保持身体健康。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琐事,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却变得尤为重要。王灵章说:“这种生存智慧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南极的生活,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团结和乐观。”
对于南极的初印象,王灵章用“纯粹”二字概括。这里的空气冷冽但清新,海水蓝得透亮,连星空都仿佛触手可及。但这份纯粹背后,是严酷的生存挑战:长达5个月的极夜、颠倒的作息(长城站使用与北京相差12小时的“长城时”)、连续数日的暴风雪……
对于王灵章来说,这次南极科考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它教会他两件事——专业精神的极致,与他人协作的温暖。他指了指带回的行李:一叠气象报表、数百张动物照片。“这些不仅是纪念品,更是南极科考留给我的课题:如何用科学守护这片净土。”他说。
融媒记者 吕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