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乡村·遇见

变“废”为艺 十年精耕

老匠人建起“自然博物馆”

  变“废”为艺 十年精耕

  老匠人建起“自然博物馆”

  倪显龙在打理庭院

  庭院里的根雕

  走进花街镇倪宅村,沿着青石板路蜿蜒前行,不久便来到一处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庭院,这是村民倪显龙倾注心血打造的“自然博物馆”。

  虫疤巧琢变成“睛”

  庭院里的根雕艺术

  踏入庭院,仿佛来到一个自然世界,满眼皆是绿意盎然。庭院里一套由樟树根雕琢而成的桌椅尤为引人注目,深褐色的木质在阳光下透着琥珀般的光泽,桌面盘曲的纹路恰似凝固的山水云烟。

  “每块树根都有脾气,得顺着它的筋骨下刀。”倪显龙轻抚着椅背上凸起的树瘤,这道被虫蛀蚀的伤痕,在他手中却成了点“睛”之笔。除了根雕桌椅,庭院里的每一处布置都充满了倪显龙的巧思。门口矗立的两尊“镇宅石”便是他的得意之作。这两块石头是他特地从外地挑选回来的,底部巧妙地镶嵌着牛角状和龙状的木雕基座,左右各一,寓意着镇宅护院、吉祥如意。

  十年来,这位老匠人将废弃的樟树根视为珍宝,从选材、晾晒,到打磨、抛光,每一步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庭院内随处可见他的根雕杰作。“樟木自带香气,既能驱虫,又能养人。”倪显龙拎起一把根雕椅自豪地说,“你看,上面的纹路是我自己设计的,独一无二。”

  仙人掌顶起多肉花塔

  创意与自然融合

  细看庭院,高低错落的石臼、石磨与布满年轮纹理的树根……这些器物在倪显龙手中焕发新生,或被雕琢成天然花盆,或被打造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绿植从石头的缝隙中探出嫩芽,在树根的褶皱里舒展枝叶,这些植物自然生长,与庭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个是我的独创,这种多肉植物容易养活,我就试着这样嫁接,没想到真的成功了。”倪显龙指着后院一排“仙人掌花塔”说。庭院内植物种类繁多,他巧妙地将多肉植物嫁接在仙人掌柱体上,多肉在仙人掌的支撑下竞相生长,构成了一幅生动绚丽的画面。

  倪显龙对植物的热爱,体现在他对盆景的精心布局和植物的悉心照料中。他深知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定期为它们浇水、除草、施肥。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从山石榴到野蓝莓,再到土大蒜,甚至有些连名字都鲜为人知的植物,在这里找到了属于它们的生长空间。

  换个角度看世界

  一方庭院的山野哲学

  漫步庭院,时间仿佛有了具体的形状:门前的八角刺已亭亭如盖,这是倪显龙家刚盖房子时种下的,如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水池中的乌龟慢悠悠划动四肢,它们见证了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藤架上密布的爬山虎在砖墙铺开墨绿色瀑布,某片叶子背面还藏着蝉蜕。

  “山野里不起眼的东西,换个角度看都是宝贝。”倪显龙从花盆里掐下一片香草叶,这是他特意前往云南寻来的品种,“烧鱼时,放几片这种香草叶可以去腥增香。”在他的“植物王国”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退休后,倪显龙将闲暇时光投入“自然博物馆”建设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庭院里的植物茁壮成长、繁花似锦;在他的匠心独运下,废弃的树根、山石等被赋予了新生命。“这些‘不会说话的伙计’陪我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倪显龙说。

  一阵微风拂过,藤架上的绿帘轻轻掀起,露出了悬挂着的红底福字灯笼。庭院里,倪显龙和老伴坐在木雕椅上悠闲地喝茶聊天,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融媒记者 李涵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乡村·遇见 00003 老匠人建起“自然博物馆” 2025-03-15 永康日报2025-03-1500006;永康日报2025-03-1500007;永康日报2025-03-1500009;永康日报2025-03-1500008;永康日报2025-03-1500010;永康日报2025-03-1500011;永康日报2025-03-1500012 2 2025年03月15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