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革承:
镜头记录“智”造
![]() |
朱革承:
镜头记录“智”造
讲述人:
朱革承,浙江摄影金像奖得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浙江摄影金像奖是由省文联和省摄协主办的全省性摄影艺术领域最高个人成就奖。在第四届浙江摄影金像奖评选中,我市朱革承登榜。
七岁与摄影结缘 坚持不懈追逐光影之梦
我这个人从小就有点“笨”,一旦做一件事情,其他事情就不能兼顾。现在想来,这种“笨”也让我更专注。
从七岁第一次接触父亲的相机开始,我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还清晰记得,那是一台价值85元的长江牌相机,当时的85元不是个小数目,能买三个中山牌手表,甚至能盖一幢简单的农村小房子。我拿着这台相机四处拍,上初中时,还买了专业书籍自学摄影。
父亲一直都希望我能成为一名记者,于是培养我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我坚持至今,并将这股劲延续到了摄影上。摄影虽然是瞬间的记录,却最需要内心的坚定与坚持,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长大后,我越发热爱摄影,给朋友拍,给同事拍,给家人拍。我从事的税务工作常与企业、工人打交道,相处久了,感情越来越深厚,就想用镜头记录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从制造走向智造》《制造业工人肖像》这两组作品就是从那时开始拍摄的。
聚焦工厂和工人 记录永康制造业变迁
拍摄工厂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时候,为了避开白天的高温和用电高峰,很多工厂都是晚上开工,因此我常常在凌晨到早上8点这个时间段开工。当时的拍摄条件很艰苦,工厂车间里大多布满灰尘,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冲床声响。长期在高噪音、高灰尘的环境下拍摄,我还一度产生过幻觉,比如有人在我面前扫地,我会觉得整个屋子都布满灰尘;汽车开过去,发出的声音却一直环绕在耳旁,这让我有一段时间无法继续拍摄。
摄影常常要上蹿下跳抓画面、抢镜头。有次拍摄工厂我为了抓拍从两米多高的工作台上跳下来,当时来不及想那么多,但腰椎却从此落下了毛病,时不时就会发作。
在我们那个年代,工人是很光荣的。我从小就喜欢工人这个职业,于是在拍摄工厂的同时,我也将镜头对准了工人。刚开始拍时,我和工人们很生疏,一生疏,他们就会拘谨不自然。这就要求我和他们交朋友,相熟以后,他们才不会感觉到镜头的存在。我常常和他们一同吃饭,一起唠唠家常,有时也请他们喝点酒。当时他们很喜欢吃工厂附近卖的烤鸭,我吃了拉肚子,他们吃了却没事,后面吃的次数多了我也就不拉肚子了。
最初拍摄的时候,我希望工人都能对着镜头笑眯眯的,但慢慢地,我开始不再试图影响他们的状态,而是将最真实和最真诚的样子记录下来。在《制造业工人肖像》这组作品中,工人的面孔黝黑、粗糙,满是汗水油泥和岁月的痕迹,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共同特征:顽强、坚毅、不屈、乐观……令人肃然起敬,或许这就是中国劳动者特有的气质。
我用镜头拍下的这些画面,很大一部分在永康已经找不到踪迹了。在拍摄工厂和工人的二十年间,影像画面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车间越来越干净整洁,高科技元素变多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数智化设备不断涌现,工人工作幸福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个可喜的现象,意味着永康制造业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并迈向转型升级。
记者旁白:
永康是制造强市,有着深厚的五金底蕴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发展韧性,摄影灵感和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康也是摄影强市,这里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摄影家,形成了颇有知名度的“摄影永康现象”。但愿更多的摄影人把镜头对准永康“智”造,推动永康“智”造,留下更多精彩的五金故事。
口述 朱革承 整理 融媒记者 张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