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百姓讲正气颂善良说报应
读柳忠先生《永康大话》有感
亲百姓讲正气颂善良说报应
读柳忠先生《永康大话》有感
□柯高军
前不久,我参加了柳忠先生《永康大话》发行仪式。看了书后,我深为柳忠的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认识柳忠是在18年前。当时,我在《永康日报》民情专递栏目组工作,每天常有来电来访要求解难释疑。有一天, 一名河南籍青年来报社反映:他60多岁的母亲患病多年,被柳忠医生开的十几贴中药治好了。柳忠医生还念他靠打工收入,生活并不宽裕,收费也很低廉。因此,他要求登报感谢。从此,柳忠在我印象中是个医者有仁心的好医生。
从2019年至2024年,柳忠在永康电视台华溪频道西津茶馆里讲永康大话、演文艺小品达160多场次。他的表演讲的都是中老年人爱听的永康土话,深受大家喜爱。几个邻居对我说,他们都是柳忠的粉丝,每周二的柳忠讲大话是场场必听,津津有味。
柳忠的医者仁心也体现在讲永康大话里。通观《永康大话》所收录的126个大话中,体现的主题思想都紧紧围绕中华文化里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而且用“亲百姓,重正义,颂善良,说报应”来揭示故事的内核,以求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柳忠做事认真,连讲大话也要考证。《永康大话》中有46个是地名大话,这些地名故事,有的是病人来求医时说的,有的是他长年累月收集记录的。在这些地名大话里,他从不杜撰捏造,而是形成稿子后向这个村的村干部或老人打电话或上门求证。这该花多少精力和时间啊!这种求实精神真让人佩服。
《永康大话》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永康本地,其情节也是围绕本地的乡风习俗展开。尽管故事反应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所以要将故事说得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柳忠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
《钉秤用心》中,有贪财的生意人,叫钉秤师傅钉十五两重为一斤(以前的木杆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缺斤短两。而有个开米行的老板却要求钉秤师傅,每斤多钉重一两,因而使他的米行生意格外兴隆。
然而,不论缺斤短两还是多斤两,都是钉秤师傅不该钉的秤。所以在芝英开秤店的应长善告诫儿子:出门钉秤一定要钉准,要讲天地良心,人在做天在看。现在,市场里大多设有公平秤,以避免做买卖人在秤里做手脚。《钉秤用心》教育大家绝不能用黑心秤坑人。
《法轮寺传艺》说的是明朝弘治年间,永康与武义交界的地方发生瘟疫。永康县令看看瘟疫确实严重,于是就请名医杨福亭去救急。结果,杨福亭与上山采药到法轮寺歇气的人,做起了治病救人的义举。这个故事说明不论治病还是卖药,都是良心生话。大家一致认为都要以德为先,切不可趁火打劫,挣昧着良心的钱。
《哥弟相争》讲的是兄弟俩供养爹娘的故事。两人争来争去竟争到县衙,要求县太爷公断。兄弟俩矛盾之深连县太爷都难判,于是就将两人一起关进牢房反省,以平息风波。关了数天后,兄弟俩渐渐醒悟了,认为供养父母是本分,每个人对父母都要报养育之恩。有事好好商量,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础。
永康县城内虹霓巷争地皮的故事早已流传,柳忠在《永康大话》里又重新作了记述:明朝嘉靖年间,徐家与王家都凭借自己有钱,京城有靠山,在造房子时争起了地皮。结果徐家告到在京为官的徐家父亲那里。徐家老父得知此事后,就写了封信,叫徐文熊带回永康,当着争地皮的徐王两家宣读:
千里寄书为堵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徐王两家众人听后,幡然醒悟。于是,两家造房子时各自退出三尺,留下六尺巷道。
这故事印证了两句话:邻里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同时也启示:谦和宽容不是做人怂,而是一种美德、一种肚量。
柳忠的《永康大话》个个故事都在说道理,以理服人,让广大读者看后,在为家事、邻里之事、亲戚之事、父母之事、兄弟姐妹之事以及儿孙之事而烦恼不解时,都可从中得到宽慰和解脱。我认为,柳忠先生出版《永康大话》是件大好事,因为电视里他讲的永康大话不好保存,不好传世,而印书发行却可以保存,代代相传,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