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催寒衣 岁月蕴温情
白露催寒衣 岁月蕴温情
□徐益丰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白露时节为家人添衣的传统习俗,恰似一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着人性的温暖光辉。
在古代,有一则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位贤良的妻子,对家人关怀备至。每逢白露降临,她总会未雨绸缪,为家人筹备厚实的衣物。她的丈夫是一位勤劳的农夫,每日早出晚归,耕耘于田间。妻子担忧丈夫在清晨的寒意中受寒,精心缝制了一件温暖的夹袄。孩子们也在母亲的关爱下,及时穿上适宜的衣裳,在渐凉的季节里依旧能保持健康与快乐。
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一项古老而温馨的传统悄然展开——为家人购置寒衣,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严寒冬季。白露时节,天气转凉的速度令人猝不及防,仿佛一夜之间,秋意便浓郁得化不开。正因如此,人们提前为冬季精心筹备。在此之际,为家人添置一件温暖厚实的衣裳,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实际需求,更是深情厚谊的承载。那一件件精心挑选的寒衣,宛如一封封无声的情书,倾诉着对亲人的关爱与惦念。当家人身着这饱含温暖的衣物,便能体悟到那份源自心底的关怀,即便身处寒冬,亦能心生暖意。
古人云:“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这匆匆流逝的时光中,家人永远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牵挂。当我们在繁忙的日常事务中奔波忙碌时,往往容易不经意间忽略对亲人的关怀。然而,白露这个时节恰似一个温馨的提示,让我们的思绪从忙碌中暂时抽离,回归到家庭的温暖之中。在这一时刻,家中父母长辈那慈祥的笑颜、丈夫那坚实的臂膀、妻子那温柔的目光以及儿女那纯真的面庞,一一浮现在眼前,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心灵的角落。
20世纪70年代末,我被招进水电十二局,成了一名水电工人,参与水电站建设。刚进水电十二局时,心中满是欢喜,远离家门进入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而且还是部属单位。然而,干了几个月后,我才深知工作的艰苦。风餐露宿,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在野外作业,长年累月转战浙西南崇山峻岭。那个年代,冬天格外寒冷,下雪结冰是常有的事。为了赶工期,气温在零下七八摄氏度,冰结了厚厚一层,双手冻得如同红萝卜似的,也得用双手敲开冰块,取出钢筋,开始一天的作业。
那时穿衣很单薄,不要说棉袄,就连棉毛衫、棉毛裤都没有。下班后,12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只能以小跑步来取暖,冻得实在吃不消。突然,接到父亲寄来的包裹,拆开一看,是父亲给我寄来的一件旧棉袄,款式是中山装,有四个口袋,还挺像样。父亲在一张纸条上写道:“儿子,一人在外多保重,父亲得知你在工地上很冷,寄上这件旧棉袄给你取暖。”我知道,这件旧棉袄是父亲唯一的棉袄,寄给我,他自己就没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承载着对亲人的关爱与呵护,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寒衣的传递中愈发深厚。
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文化符号,也提醒人们需要增添衣物来抵御寒冷。它不单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精神的慰藉。在寒衣的一针一线中,蕴含无尽的关爱与祝福;在为家人准备衣物的过程中,我们体悟到亲情的珍贵与温暖。
如今,尽管时代变迁,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这份传统的温情依然在我们心底静静流淌。或许我们不再亲手缝制寒衣,但为家人送去温暖的心意从未改变。在白露时节,我们依然会精心挑选一件舒适的毛衣,或是一条厚实的围巾,将关爱与牵挂寄寓其中,让亲人在寒冷季节里感受到爱的围绕。在每一个白露降临的时刻,用真情书写亲情篇章。让这古老的传统用寒衣传递温暖;让岁月因这份温情更加美好;让心灵在爱的怀抱中永远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