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穿越时空的万年史诗
——记者探访市文史馆
![]() |
![]() |
![]() |
![]() |
一部穿越时空的万年史诗
——记者探访市文史馆
①
②
③
④
①文史馆入口 ②③文史馆展厅 ④文史研究室
9月1日,尽管正值酷暑,市文史馆依然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参观。记者随人流走进市文史馆,穿越时间长河,与文物对话,探寻文明起源、根脉延续。
今年7月,位于大司巷文化街区徐拱禄旧居的永康市文史馆经过精心筹备和紧张建设,正式揭牌成立了。市文史馆的建成开放在展现永康人文历史、彰显五金之都魅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万年历史浓缩在展馆之中。这里不仅是城市文化新地标,也是文史资料和政协文化的研究园地,更是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一馆读尽永康万年文化史
走进市文史馆,鹅黄色的灯光和简约的展柜相得益彰,典雅而质朴。市文史馆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设“华溪水长”“方岩山高”“五峰霞秀”三大单元。探馆寻根,永康万年文明发展的脉络跃然眼前。
永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万年前的上山文化是永康文化的起源。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置县以来,永康文脉昌盛,名贤辈出。自宋至清,载入正史列传者20余人,科举进士200余名。其中,北宋清官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敬之若神;南宋状元陈亮创立永康学派,强调务实经世,为“浙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楼炤、林大中、应孟明、胡长孺、程文德、吴绛雪等文人雅士,为永康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国时期,吕公望、程士毅、卢士希、应均等人,结社唱酬,引领一代文风。1938年至1942年,方岩成为浙江省政府临时驻地,四方贤俊,汇聚于此,成就了永康又一个文化高峰。
一幅幅生动史料,一件件珍贵文物,再现了永康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在一台多媒体数字互动设备前,轻触屏幕,数十名历史名人的文史资料清晰可见。从古老文明到当代艺术,从文物古迹到数字科技,市文史馆用数字光影技术、场景复原、静态展示,拓展实体展览的空间,让古老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也为永康文化增添发展新动能。
徐拱禄旧居变身永康文史“新家”
市文史馆是金华市首个县级文史馆,2023年9月动工建设,一楼为常设展厅,二楼为古籍陈列室及政协文史研究阵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市文史馆广泛征集史料,深刻把握时代要求,精心设计布展,依托徐拱禄旧居改建而成,历时10个多月。
“市文史馆是展示永康文化的重要窗口,建在徐拱禄故居,可以串联起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形成一条独特的永康文化路线。”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主任、文史馆副馆长朱俊锋说,“该馆还可以让外地游方便快捷地了解永康丰富的人文历史,让五金之都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增强广大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文脉悠悠,气象万千。以市文史馆为依托,我市文化元素得以全面梳理,进一步挖掘了宋韵文化、永康明代阳明心学以及五金文化的丰富内涵,开展传统文化活化转化利用,有力推动永康文化提质增效。
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市文史馆成立后,立即启动了建章立制各项工作,保障相关工作有序开展。首批聘任了12名馆员,积极推动文史研究工作。这些馆员来自永康文化、文史界的专家、名人,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让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一大特色。市文史馆作为一个重要展示平台,要加大征集文史资料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市文史馆的功能作用,创新展示内容和形式,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回顾和展示永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进程,强化文化担当,助力‘文润永康’工程建设。”市政协副主席、文史馆馆长卢轶说,“市文史馆还将联合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举办教育研学、主题展览、文史研讨、艺术创作等活动,深挖文史资源,搭建文史平台,提升参观游览体验,以更新颖、更多样的形式讲好永康人文故事。”
文以载道,史以鉴今。市文史馆建成开馆不是文史馆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市政协主席胡积合在《永康文史印记》序言中写道:永康文史馆的建设意在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引导永康广大有识之士关注文史,研究文史,传承文史,以史鉴今,更好地服务当代,促进永康文化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融媒记者 王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