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五峰

溪流里的野鱼

  溪流里的野鱼

  □杨铁金

  在江南生活了大半生的我,对“河”是没有啥概念的。当歌中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时,我总会想起家乡的湖塘与溪流。

  夏天到了,水牛静静地卧在垂柳下的溪水中。这时的稻谷,已结束分蘖,即将孕穗。我手把锄头将水田最边上的那排水稻连根起出,一手将青青稻苗往里提移到植株间隙。这种在稻田四周挖排水坑的农活叫做“起稻坑”。

  坑沟的宽度与深度,仅能安放一只小小的畚箕。水从青竹丝间上来,畚箕的边缘与烂泥妥帖合吻。我赤裸着脚从坑沟另一头赶水过去,脚丫子在畚箕口荡了几下,快速将畚箕提起,里面就蹦跳着蝌蚪与小鱼。

  农田与溪流是相通的,水从上游的坝里进来,又从田阙口排到溪里。溪流里有的鱼,稻田里往往也会有。

  平日里的溪流都是清净的。只有紫云英花开、梅子黄时,“花草水”与“端午水”来,溪流就爆发出来,黄的、脏的、粗的汹涌而至。洪水滔滔,势不可挡。水库开闸,池塘决口,人工养殖的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都会跑到溪流里来。正是捕鱼人的好机会,各种捕鱼工具一起上。

  20世纪90年代,养鱼仍是致富的好门路。随着稻田面积减少,水面出现富营养化,沟渠溪坑里的野生鱼类渐渐少去。

  过去溪流中一些普通的鱼类,成了一种怅然的回忆。

  最可爱的莫过于一种叫做“躺翩”的小鱼,它的学名叫鳑鲏。青色的脊背似乎与其他小鱼差别不大,待你将它捞起,平摊在手掌上时,你就会发现它有许多其他鱼没有的特点。有的鳑鲏腹下带着一根长长的血红色管子,这是雌鱼的产卵管。据说这是它们将卵产到河蚌身体里的利器。只要河蚌微微张口,雌雄的鳑鲏就将卵子与精子齐射到河蚌的身体里,完成受精过程。有了蚌壳的坚强保护,鳑鲏的卵安全地孵化成幼鱼,而后从河蚌的身体里游出来,创造出河蚌生小鱼的神话。

  “长江鯭”,也叫白条。现在的小溪流里依然很多,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浅水滩上觅食嬉戏。它们背部青暗,腹部银白,在水中轻快游动时,翻动着身子时或闪出银光。它们对水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水就会死去。人们常会在捕获之后,立马烘烤成鱼干。这是一种美味十足的小鱼。一些餐馆里所说的野生小溪鱼多半就是它们。

  我最喜欢吃油炸白条干,酥松香脆,连骨带刺在嘴里嚼。它们大多长有一两指宽。钓鱼时可以不用系坠子,将鱼饵浮在水面。白条很容易上钩,也钓得快,一条鱼拉上来,其他鱼一时被吓跑,诱饵扔下去又过来咬钩。有一种比它形体小许多的鱼,身上的鳞略带紫色光芒,土话叫油鱼,也叫“骗食狗”。

  还有一种带着黑色花纹的小鱼,身子呈柱状,俗称“田耙扎”,也叫溪斑鱼。它们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沙石底的溪流里,肉质鲜嫩肥美。

  有一种背上长着一根刺的鱼,叫做“黄蜡刺”,学名黄颡鱼。以前,农村里的沟渠里很多,甚至水田里也有。小时候捕捉时曾被它的刺扎到过,钻心的疼,疑心刺有毒,将伤口上的血液挤一些出来。现在许多餐馆里都有一道专门的黄颡鱼菜,大概是养殖的。肉质比泥鳅更加细嫩、鲜美,它们只有一根脊椎骨,没有其他的小刺,更适合老人小孩食用。

  人与鱼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人是热血动物,鱼是冷血动物。但在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上,人与鱼也是相通的。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7 溪流里的野鱼 2024-06-03 永康日报2024-06-0300007;永康日报2024-06-0300008 2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