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编”的“大策划”
青少年的办报理念“接地气”
![]() |
“小主编”的“大策划”
青少年的办报理念“接地气”
吕启畅与记者交流
J
今天我亮相
“有一个喜欢读报的14岁小朋友,很有想法。去听听青少年的读报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带着编辑老师的提醒,3月26日晚,我约见了这位尽管每天有“做不完”作业,却放学回家都要到小区邮箱拿报纸阅读的小读者。
来到吕启畅小朋友的家,发现他家仅仅在客厅就有两处“以书为墙”。书架上,名著、名人传记、小说、社会学、经济学等书籍,一应俱全。“最早爱上阅读,是因为每发现书籍、报纸上的一个错别字,爸妈就会奖励我零花钱。”吕启畅向我俏皮地吐了一下舌头。
有了这个动力,吕启畅看的课外书、读的报纸,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每每来到从事新闻行业的爸爸的单位,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永康日报》。渐渐地,“时政要闻”“警界”“社会看点”“天下速览”“文化五峰”“Q来Q去”等版面,逐渐进入他的阅读视野。
吕启畅向我分享道,大约在两年前,他有幸成为“Q来Q去”读者与主持人讲述故事的“主角”。故事大致是,小姨父用小电驴载着没戴头盔的他。被路人看见后,向“Q来Q去”主持人曝光这种危险行为。从那以后,吕启畅和弟弟坐小电驴必戴头盔。
由于“Q来Q去”是以问答形式分享生活趣闻,很快就成为吕启畅最爱阅读的版面。每天一放学,吕启畅总会检查一楼的邮箱,在上楼的过程中迅速翻阅当天是不是有“Q来Q去”。如果有,在进家门前,他就一口气阅读完毕;如果没有,他就进家门坐下,阅读其他版面的内容。
“假如给你当一天永报小主编,你会如何去安排版面?”我好奇地问。
吕启畅眼睛一转,随后一本正经地向我“策划”理想版面:适当减少时政新闻,增加有亮点的民生类新闻和全球新闻;保证正能量新闻的推送;“文化西津”版面刊登的部分文章,可以适当加一些批注,方便读者理解;增设笑话类的新栏目,增加报纸的趣味性,扩大受众面。
这位“小主编”的“大策划”,让我着实感到诧异。
从业近6年,我的耳边时不时听到“现在谁还看报纸,谁还看电视”的质疑。但现在,从一位永报忠实小粉丝口中,收集到对《永康日报》未来发展的建议,让人听了着实很感动。
通过调查报纸的受众,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是中老年群体。或是出于情怀、或是难以跟上手机新媒体运用、或是久居乡野,传统阅读,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倘若有一天,连这群铁粉也“读不动”了,又该如何?
庆幸的是,通过吕启畅发现,原来还有不少青少年关注报纸,愿意去阅读报纸。吕启畅爱上阅读的习惯养成,一是兴趣的培养,二是受环境影响。
“现在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报纸在课堂上属于稀罕物,其呈现的内容与课本相比,总能令学生眼前一亮。”从事教师职业的吕启畅妈妈说,倘若学生在校就完成了相应的功课,那么在自习课上奖励他们一份报纸,又何尝不可呢?再者,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说他们是党报最佳的“读者”,一点也不为过。
站在群众角度,我始终坚信,读报有好处,而且报刊带给眼睛的损伤远比手机、平板电脑小。站在党报的角度,在我看来,让报纸走进课堂,让青少年认知、接纳、喜欢,或许是《永康日报》“越办越年轻”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