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姨
我的小姨
□橙子
23岁那年,我的小姨嫁到了柳墅村。那时,与大多数村民一样,小姨和小姨父过着不算宽裕的生活。不过,他们夫妻思想活络又不怕吃苦,经过多年奋斗,提前奔向了小康。
小姨未出阁时,就非常勤劳、能干。那时,她每天忙着种桑养蚕,走村入户挑着担子卖发糕,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嫁到柳墅村的前几年,小姨在家务农,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劳作。我每次去她家,总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那时的柳墅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村里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我每次骑车穿行其中都有点害怕,特别是骑到村里那个九十度的转角时,如有车辆交会就险象环生了。记得有一次,我就因没把好方向,迎面又刚好推过来一辆独轮车,一慌张连人带车摔到了路边的水沟里。如果再摔出远一点,那就要掉进水塘里了,当时别提有多狼狈了。
小姨结婚几年后,夫妻俩虽勤俭持家,但家境还是没有多少改善。他们觉得在土地里刨生活不是长久之计,便决定到外面闯荡一番。最后,他们选定在杭州临平谋生计,先是开钉秤店,后来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场上对小五金需求逐渐增大,他们嗅到了新的商机,便充分发挥永康得天独厚的五金优势,决定改为开五金店,一开就是30多年。
起初,他们只在临平小街租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铺,里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从金江龙、古山进的各种小五金,中间只留窄窄的一个过道供客人进出。
为了做生意,小姨没多久就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临平话,每每有人来店里要买点什么产品,她就用本地话跟他们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小姨又凭着她那惊人的记忆力,客人无论要买什么只要她店里有的,她总能很快地从成百上千种货品里找到它。为了省钱,他们舍不得雇小工,货品拿上拿下搬进搬出都只能靠自己。一年365天,只有春节那几天才会关门回到永康过年,其他时间都是不歇业的。靠着日复一日地经营打理,小姨终于有了一点积蓄。2000年,他们将赚来的第一桶金回村里造起了三层小洋房,立在村头独领风骚,傲视群雄。就算是现在,他们家的别墅也还是村头一道靓丽风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临平建起了专业的五金市场,夫妻俩成为第一批入驻的商户。小姨在他们买下的两间门面房里经营,小姨父则在相邻不远的地方租了三间店面另外经营。两个人两家店铺生意更好了,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都雇上了小工。他们的店铺品类齐全,生意上又童叟无欺,几年下来创立的“老王五金”品牌便名声在外了,生意自然是一年胜过一年。不过,他们还是初衷不改,勤劳依旧。每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梦乡时,他们早已起床去五金市场开门迎接第一拨客人了。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虽然早早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可是他们那节俭、勤勉的习惯一直没变。今年春节回家,表弟买回每公斤17.5元的小麦饼。小姨觉得太贵了,就跟姨父一个擀面、一个翻饼,自己动手烤起了小麦饼。在他们润物无声的影响下,一双儿女也踏踏实实,不事张扬,分别在临平、上海成家立业。现在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已无后顾之忧。
现在的柳墅村道路宽敞,房前屋后和环村公路都种上了罗汉松、香樟树等。村里的端头怡园,有参天古樟树、小桥、流水,步道、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村外又有一大片地势平坦的农田,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看着越变越美的家乡,小姨夫妻俩准备再过几年就落叶归根,舒舒服服回家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