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丘物语
土丘物语
□俞思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到节假日,家长们都会忙不迭地带孩子出去长长见识,毕竟穷什么都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们来说,飞机高铁固然新奇,用双腿丈量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出行。
今年春节期间,方岩集散中心人头攒动。不过,孩子们更爱这安置区中遗留的一大块泥巴地。农历正月初五,天气格外晴朗,仿佛回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邀请我来到他们的秘密基地——毗邻市一医医共体方岩分院的几处矮土丘上。
该院旁边有一大处不知名的矮土丘,说它矮是因为土丘的最高点也不过是三层楼,在簇新整齐的方岩安置区里,它是如此的不起眼,以至于我们常常路过却从不曾正眼瞧过它,仿佛安置区里完全没有这一处不入流的“原始”地界。
第一次发现这矮土丘,全是因为一个亲戚在这里种了番薯,特地带我的两个孩子来这里挖番薯。“原始”的土丘似乎对孩子是有天生的吸引力的。那次,他们便在这处土丘挖泥、刨土、追猫、上树。也许是领会到了与钢筋水泥截然不同的趣味,两个孩子都特别惦记着,趁着日头正好,便拖着我也一起。
矮土丘爬上去一点也不费力,但登上土丘就有了居高临下的视角:土丘脚下人来人往,土丘头上却寂静悠悠;土丘四周是崭新的房子、柏油路,土丘里却是亘古不变的枯黄野草,静静地生长在喧闹的街市里。仅仅隔着这不到十米的距离,来去的路人仿佛看不见这土丘,只一味地赶着自己的路,无论孩子在这土丘上怎样大闹天宫,似乎都惊不起一点涟漪。
看着孩子自得其乐地沉浸在这土丘的疆界里,我也在这暖阳里卸下了自己的盔甲。我脱掉了鞋袜,用皮肤去感受这矮矮土丘的触觉,粗糙的野草是土地最忠诚的士卒,它曾在离骚里生长,在诗经里生长,在汉赋里枯黄,又在白居易的笔下涅槃。新妇看过,将军看过,月亮看过,风雪看过。它也曾摇曳在路转溪头的驿站,在嬉戏烽火的高台,抚慰过游子,抚慰过伤兵,抚慰过童年,抚慰过耄耋。
它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越历代汹涌的人潮,却只为在这里与我们相遇。它是在这土丘上等待了多久呢?等待着我们拥抱,等待着我们探望,等待着我们奔跑,等待着我们踩踏。而我如此幸运,踩着这方矮矮的土丘,踩在中国的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有一样的悠久历史和一样的国土厚重。
我情不自禁地拥入这温暖而略显粗糙的怀抱,侧头仰视,满目是孩子欢腾的身影:拔草、挖土、舀水、和泥……闭目倾听,耳畔皆是四季的话语:草莓说我要结果,牡丹说我要开花,庄稼说我要长大,蚯蚓说我要松土,大地说我要永恒……
植物们各有各的活法,用它们的根、茎、叶、果,无声地呢喃:每一个日子都是红火日子,每一寸河山都是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