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务110非警务警情分流
开发区让“警情”找对“家门”
深化政务110
非警务警情分流
开发区让“警情”
找对“家门”
本报讯(融媒记者 程明星) 近日,一起发生在经济开发区的非警务事件处理,跑出了“加速度”。事件发生当天上午10时30分,在开发区九州西路一家汽修店内,两名当事人因机动车归属问题发生纠纷,当即报警。政务110平台根据案件特点将其转达至开发区综合指挥平台。10时49分,开发区综合监督管理办公室受理,32秒后,工作人员风尘仆仆赶往现场;12时40分许,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调解,此次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事件执行完毕,工作人员将结果反馈至综合信息指挥室。整个事件从发现到处置完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是开发区创新非警务警情多元分流、精准分配警力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今年3月27日至6月30日,开发区重复报警事件共82起。经过分析,造成重复报警原因主要包括辖区跨地域大,沿街商铺和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庞大,难管理;部分当事人过于情绪化,原本已协调成功事件,再度报警;特殊时间段警情过于密集,警力紧张;其他事件报警。
为加速实现非警务警情一键快速转办,突发事件联动高效处置,提升开发区管理领域各相关部门协同服务群众效能,真正让警力用在刀刃上,开发区联合市公安局开发区派出所,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非警务事项双向分流协同处置”模式,重点落实执法和管理力量配备以及勤务安排,完善承接处置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公安警力不是万能的,要为‘警情’找对‘家门’。”开发区综合指挥平台、政务110先期处置小组组长卞文涛畅释,非警务事件分流意义,以及形成完整的处置闭环。他介绍,警情大致可分为警务事件和非警务事件,除了110平台的精准分流外,12345和8890热线会将当事人反馈的非警务事件,第一时间转接至开发区社会治理分中心的综合指挥平台,由政务110先期处置小组率先现场处置。案件未能当场调解成功的,根据实际情况,分流开发区劳动保障部门、行政执法中队、市场监督所等多个职能部门,最终实现“对症下药”,网格员负责对事件结果进行跟踪回访。
在整个非警务事件处理的闭环中,记者发现,综合指挥平台专门设置的政务110先期处置小组显得尤为重要。它就像非警务处理的“侦察营”,组员就像“侦察兵”。一旦遇到非警务事件,他们便需要在2分钟内联系网格员,争取10分钟左右抵达现场了解情况,甚至能够初步完成处置。在遇到重大突发应急事件时,政务110先期处置小组的任何一名组员要主动联合一个或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抵达现场,合作处置。此外,针对园区企业林立的实际,开发区还积极引导、鼓励企业组建“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管理层+企业安保人员”义警队,稳控潜在矛盾,把矛盾纠纷萌芽扼杀在企业内部,做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区”。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连月来,该区涉及经济、民事、消费、口角、情感、噪音等非警务事件重复报警率均有所降低,非警务事件处理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