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科技·教育

曾氏江蓠:这个“小个子”不简单

  曾氏江蓠:这个“小个子”不简单

  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意义的海产大型红藻类群,江蓠科物种是提取琼胶的重要原料。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海洋所”)在江蓠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蓠科新物种,并命名为曾氏江蓠。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藻类学期刊《藻类学研究》发表。

  物种丰富,古人早有记载

  江蓠属海藻是一类海产大型红藻,在全球除两极外的其他海域广为分布,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潮下带。

  我国著名藻类学家曾呈奎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海藻志》中进行详细考证,认为“江蓠”一词在《本草纲目》和一些沿海地方县志或府志均有记载。

  江蓠属海藻的形态一般分为圆柱状、扁压型和叶状3种,我国江蓠属海藻绝大多数呈圆柱状。它们一般依靠藻体基部盘状固着器营固着生活。据统计分析,其固着基质多种多样,有岩石、珊瑚石、小砾石等;其栖息地类型既有岩礁,也有泥滩和沙地。

  摸清家底

  是产业发展的根基和源头

  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代典籍对江蓠属海藻的称谓不尽相同,存在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现象。

  为此,中科院海洋所夏邦美研究员在曾呈奎的带领下,开始江蓠属海藻的系统分类学研究。1999年,夏邦美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海藻志》,其中收录29个江蓠属物种,基本摸清我国江蓠属海藻资源家底信息。随着研究的进展,绳江蓠、异枝江蓠和龙须菜被移至拟江蓠属(龙须菜属)。目前,我国沿岸报道江蓠属/拟江蓠属海藻30余种。

  江蓠属/拟江蓠属海藻是一类重要经济海藻,其中有不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物种,如龙须菜、细基江蓠,可食用,可作为鲍鱼等海珍品的饵料,也是琼胶工业的重要原料。

  “个子小”还具有

  特化的精子囊小枝

  为进一步评估我国江蓠科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分布,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于2013年至2022年,在我国沿海采集了200余号江蓠标本,扩增出350余条基因序列,由此构建了我国江蓠科物种DNA序列数据集。科研人员还在海南岛发现了江蓠属1个新物种,正式命名为曾氏江蓠,以纪念曾呈奎先生对海洋藻类多样性研究作出的卓越贡献。

  据了解,曾氏江蓠栖息在热带海域潮下带珊瑚石或潮间带石沼珊瑚石上,是江蓠属体型较小的物种,藻体平均株高仅1.7厘米。与其他江蓠属物种明显不同的是,该物种发育有特殊的精子囊群,即精子囊群集中分布在特化的精子囊小枝上。该物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江蓠类群雄性繁殖结构进化的复杂性,为江蓠类群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证据。

  (市科协供稿)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科技·教育 00007 曾氏江蓠:这个“小个子”不简单 2023-05-16 永康日报2023-05-1600007;永康日报2023-05-1600008;永康日报2023-05-1600011 2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