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十余年 常剪报收藏
这位永康女婿跟着《永康日报》游永康
![]() |
![]() |
阅读三十余年 常剪报收藏
这位永康女婿跟着《永康日报》游永康
3月7日,一提起《永康日报》,武义市民严桂根就打开了话匣子。
“每次回永康岳父家,我都要翻一翻他订阅的《永康日报》。这个习惯从20世纪80年代就养成了,至今已有30余年。”严桂根告诉记者,岳父是老党员,很早就开始订报,“我大概半个月去一次,每次都会品读很久。”
后来,耄耋之年的岳父不再订阅了,他又跑到村里的阅览室看报。
因为《永康日报》,严桂根成了“永康通”,无论是永康的名胜古迹、历史名人,还是传统文化、传统美食,他都能如数家珍。就在今年2月,严桂根就来永数次,分别前往龙山镇普明禅寺、象珠镇寿祠和古山镇七棚头等地游览。
“很多信息我都是从报纸上获得的。首届龙川梅花节的报道我看了,当天我因事不能到场,第二天又专门跑到普明禅寺赏梅。”严桂根笑言,跟着《永康日报》游永康,有别样的趣味。
严桂根不仅喜欢看报,还爱剪报、收藏报纸,并通过阅读《永康日报》收藏了许多永康本土书刊,如《品味永康话》《永康话与永康文化》《胡公文化》等,还因此结交了不少文友。
虽然在多年的阅读中收获满满,但在严桂根心中也有一个遗憾。
“2021年6月30日的那期报纸,真的非常打动我,在村阅览室看到后很想收藏,又担心别人看不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严桂根自己都觉得可笑,“我是拿起放下好几次,最终决定放弃收藏,好让更多人可以看到。”严桂根所说的那期报纸,是《永康日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永康百年发展史的一份特刊。特刊图文并茂,讲述了自1921年起永康发生的大事,被不少读者收藏。
严桂根对剪报、藏报的执着恰恰也反映了传统纸媒的不同意义。
“《永康日报》的电子报我也看,但感觉少点味道。”谈话间,严桂根谈起自己对纸质媒体的看法,“纸质媒体更适合深度阅读,有存在感。况且报纸也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我在《永康日报》上就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和很多读者一样,严桂根也发现改版后的报纸更具可视化的特性。在他看来,报纸上附着的二维码更是让报纸有限的版面切入无限的网络中,让平面化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立体的视频、音频、动画等。
严桂根曾就职于武义一中,是深耕教坛40年的语文老师,也曾负责校报编辑工作。
“《永康日报》的刊发密度大,内容也非常丰富。通过它,我更好地了解永康、读懂永康,也越来越热爱永康。”采访的最后,严桂根动情地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多收藏一些。”
融媒记者 胡锦
严桂根正在阅读《永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