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不为利动 内不为私惑
一代名儒程文德清廉之风浸润人心
![]() |
外不为利动 内不为私惑
一代名儒程文德清廉之风浸润人心
丽州大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孕育出一批有志之士,如北宋清官胡则、南宋思想家陈亮、明代廉吏朱方、清代才女吴绛雪等。他们的形象和故事深入人心,久久传颂。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方岩独松出了一位榜眼,后来还有着“清正名臣”的美誉,他便是程文德(1497年-1559年)。《四库全书》曾收录他的著作,并评价曰:“文德位通显要,然殊清廉、刚正。”10月20日,记者探访程氏后人、市程文德程正谊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程朱昌,听他讲述先贤的故事。
重教兴学
悉心培育莘莘学子
程文德,字舜敷,号松溪,永康独松人。他少时立志于学,初授业于章懋,后赴余姚师事王守仁,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明嘉靖八年,程文德榜眼及第,授翰林编修。
“程文德为官27年,几经宦海沉浮,从县府小吏到朝廷二品大员,始终廉正清白地奉公行事。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在信宜所做的事。”程朱昌动容地说,明嘉靖十一年,程文德受杨名弹劾奸相汪鋐一案牵连,谪信宜典史。程文德到任之初,信宜学宫破败不堪。于是,他倡议重修县学,建立丽泽书院。
程文德主导的建设丽泽书院项目刚开始动工不久,因时任知县谢彬调离等原因,工程被迫停工。程朱昌说:“虽然程文德离开了信宜,但心中仍时刻挂念着,只要碰到继任者,一定要嘱咐此事。”嘉靖二十九年,程文德已官至礼部右侍郎。时任信宜知县许述请人画了学宫示意图,命人送给程文德。程文德对此十分高兴,写下《信宜迁学记》,回忆迁建的艰难过程,并对信宜诸生谆谆教诲:“将茂声实于当时,垂休光于后世,不徒科名已也。”据《重修信宜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信宜学宫共培养出进士10人,举人70人,贡生343人,这与程文德在信宜兴学重教密不可分。
程文德重教兴学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程朱昌。多年以来,程朱昌和儿子程育全大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向学校捐赠助学基金,资助学生近2000名。“读书能改变命运,我非常乐意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也希望尊师重教的风尚能代代传承下去。”程朱昌说。
贫不能殓
为官清廉家无积蓄
“程文德不仅崇文重教,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他正道直行,厌恶奉迎讨好,清廉事迹数不胜数。”程朱昌说,嘉靖三十二年,程文德任吏部左侍郎,主管官员的考察与升迁。为了杜绝说情打招呼,程文德在自己办公的门前挂出“此是公门莫谈私事,徇私枉法天理不容”的牌子,公开拒绝一切私人请托。
据《明史》记载,程文德为官清廉,家中并无积蓄,晚年回乡后生活几陷困顿,常年着布袍,粗茶淡饭。嘉靖三十八年,程文德病卒于家,终年63岁,去世时竟然“贫不能殓”。后来,幸得时任浙江总督胡宗宪要求金华府拨款予以资助,程文德方得入土为安。
“吾见天下之人,不走正路而赶时势的,掩饰真情而沽名钓誉的,聚敛钱财而自肥的,胡作非为而逞能的,违法扰民而不怕怨恨的,不一而足。”程文德立志为圣贤,不断地修业养德,学深养厚,外不为利动,内不为私惑,另著有《松溪集》《程文恭遗稿》等,激励后代耕读传家,知行合一。
史册典籍深刻记载着先贤的高尚德行,虽然这些“立德、立功、立言”的古圣先哲们早已湮没在岁月云烟的深处,但他们的清廉品格和刚正节操始终令人动容,每每翻开尘封已久的史料,都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常聆听先贤事迹,养自身浩然正气,将先辈今人的教导铭于心,践于行。
融媒记者 王佳涵 吕晓婷
程朱昌在讲述程文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