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资源 创造美好生活
方山口村革命老区续写红色荣光
![]() |
挖掘红色资源 创造美好生活
方山口村革命老区续写红色荣光
有一段历史,在岁月流逝中,日久铭心;有一种精神,在日月交替间,历久弥新。92年前,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建立起永康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并将永康、缙云和仙居的游击队集中在舟山镇方山口村徐公祠进行整编,宣布成立“红三团”。“红三团”在这里挥就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豪迈诗篇,演绎了种种传奇。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县建立,后以浙江省内各地游击武装为基础,先后组建三个团。7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将永康、缙云和仙居的游击队集中在徐公祠进行整编,宣布建立“红三团”,团长程仁谟、政委楼其团,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独立中队。“红三团”主要活动于永康、缙云、仙居和东阳等县的毗邻地区,频频出击,威震浙中,最盛时兵力达1600余人,有各种枪支900多支、土炮4门、手提机枪4挺,是红十三军三个团中武器装备最为精良的团,曾号称“红三师”。“红三团”以永康为中心,活动遍及缙云、仙居、东阳等地,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战斗,缴获国民党军枪支60余支和大批弹药,开辟和巩固了红军游击根据地。1930年8月23日,“红三团”投入两个大队、一个独立中队,利用晚上突击占领铜山岭的三个制高点,黎明前发动强攻,击溃敌县保安团、古山保卫团以及县城六里保卫团的围攻。
1930年9月5日,“红三团”强攻缙云壶镇,国民党当局事先获得情报,且仙居红军受敌拦截未能按计划配合作战,“红三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伤亡惨重,被迫撤回方山口,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国民党当局开展大规模的“清剿”,“红三团”大部分人员失散,余部分散隐蔽活动,在永康、缙云边界山区继续坚持战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队来到永康,“红三团”余部与之会合,投入新的革命洪流。值得一提的是,徐公祠还是永康唯一的一届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5月,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在此建立永康苏维埃政权,主席徐英湖。这也是金华地区首届苏维埃政权。徐英湖7月被捕,永康“苏维埃”就此结束。
“红三团”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列入中央军委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在战略上牵制了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的围剿,在永、缙、仙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时光流转,中国共产党人“舍身取义”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在“红三团”红色精神的感召下,方山口村从红色记忆中摸索发展之道,通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凸显革命老区优势,一路开拓,为构建幸福人居梦想,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前行。
如今,走进方山口村,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纪念馆迎风飘扬,随处可见的街角小品、特色墙绘融入了红色文化因子,随着季节变换,以不同的美景点缀着红色地标……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现在的方山口村,被列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首批金华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金华市青少年快乐成长教育基地,已然成为举办我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接待游客的主要景点之一。
近年来,舟山镇党委统筹全局,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宗旨,投资500多万元,在方山口村建立“1+X”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暨以“红三团”纪念馆为核心,整合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红军营地、红军学校等点位资源,打造“红军小镇”文化IP。建立“文明实践+红色旅游”新机制,利用“红三团”纪念馆、红军营地、红军学校等资源,“主题化”开发红色研学游产品。通过重走红军路、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品读红军标语等,游客切身领悟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含义。
融媒记者 吕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