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就收藏到哪 看到喜欢的内容就剪下来
九旬老人53年坚持制作剪报“日记”
![]() |
走到哪就收藏到哪 看到喜欢的内容就剪下来
九旬老人53年坚持制作剪报“日记”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九旬老人,他热爱阅读,喜欢收藏,并热衷于剪报的制作、装订以及书籍的整理。他的剪报内容十分丰富,堪称一套“小百科全书”。他叫应广益,退休前在市民政局工作。
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南苑路的应广益家中,只见他戴着老花眼镜,正在认真地翻阅书籍。
应广益老人在查找资料
半生坎坷
磨不灭对阅读的热爱
应广益老人的家很朴素,一个大的房间摆放着双人床和衣柜,另一个小房间则改造成了书房,里面摆放着一张书桌和一条沙发,其余的空间则几乎被书架和储物柜占满。
看到记者来访,应广益从书房里走出来,亲切地打着招呼,尽管头发稀疏花白,皮肤微微皱起,但91岁高龄的应广益却红光满面,显得精神抖擞,丝毫没有苍老的感觉。
走进应广益的书房,只见书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报册、书籍、杂志等,旁边的书架上也码着一摞摞的书籍和剪报册。“不好意思,有些乱,随便坐吧。”应广益说着,随手扯过一把椅子坐下,与记者聊起了他与这些剪报册的故事。
1932年,应广益出生于古山浩山头。少年时期,他过得并不如意,大部分时间都以务农为生,有时也会往返于金华与永康之间,用手推车运送一些货物来贴补家用,日子过得平淡而辛苦。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夏天,因当时师资力量缺乏,国家需要培养人才,决定招收部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当时,古山分配到三个录取名额,应广益报名参加考试,不负众望成功被录取,随后被保送到东阳初级师范学习。应广益与阅读的缘分也就此展开。
应广益的阅读面很广,书籍、报纸,凡是让他产生兴趣的文字内容都会去阅读。1970年,他开始将每期的报纸上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裁剪下来,并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归纳整理,慢慢地积少成多后,就将剪报装订成册,用厚实的广告纸做封面,并写上这一册剪报的内容类别。
应广益制作的剪报册内容五花八门,囊括了历史文化、科技、地理生态、历史人物、医药养生、永康乡贤等。这样的剪报册,他一做就坚持了53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目前部分剪报册已遗失或变卖,数量也已无法统计,但现存的剪报册还是几乎堆满了一整个书架。
追本溯源
用剪报记录生活变迁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读书看报,几乎是走到哪就收藏到哪,看到喜欢的内容就把它剪下来收藏。”应广益说着,拿出一本非常老旧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向记者展示,“这本书是我当年在上海时从一家旧书店里淘来的,放到现在可以说是很稀有的一本书了。”
除了制作剪报册,在应广益的人生中,还有一件令他骄傲的事,那就是他对自己家族姓氏文化的发掘与整理。
1989年,为了寻找应氏宗谱的原版,浩山头及周边村的应氏族人自发派出代表,去各地找寻老宗谱的下落,应广益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辗转上海、杭州、衢州等地未果后,2004年,应广益最终决定重新编撰一部《芝英应氏恢六公家谱》。随后,他开始广泛收集资料,经过多方考证,前前后后花费了近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家谱的修订。后来,在应姓同宗的强烈要求下,他又于2019年重修《芝英应氏恢六公家谱》。在这个过程中,应广益也收获颇丰。他还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免费为其他四个村的支氏、王氏等宗族修订了宗谱。
人们常说:“报纸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日记。”在过去的53年时间里,应广益剪报册的内容和来源伴随着他的生活轨迹而变化,从早年的《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到后来的《永康日报》《金华日报》等,这些剪报册似乎也成了他的“日记”。时过境迁,生活在变,报纸内容也在变,而不变的是应广益那一颗热爱阅读、喜好收藏的心。
融媒记者 任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