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市一医

不忘从医初心守护患者健康

——记永康市名医、市一医医共办主任陈为

  不忘从医初心

  守护患者健康

  ——记永康市名医、市一医医共办主任陈为

  工作中的陈为

  从最初扎根骨科临床一线,为市一医脊柱及小儿骨科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到后来带领“为‘理’健康小分队”支援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带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再到如今担任市一医医共体办公室主任,为总院及10个分院牵线搭桥,推动市一医医共体整体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从医20年间,陈为完成了一次次的身份转变,但不变的是他质朴的初心:“当个好人、好医生,为更多患者服务。”

  扎根骨科领域

  为患者尽心尽力

  “我的母亲患有胆结石,小时候看到她疼痛难忍,我就立志要当医生,为亲朋好友和患者解除痛苦。”抱着这个坚定的想法,陈为报考大学时没有选择医学以外的其他专业。

  2002年,陈为从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加入市一医。这之后的十多年,他扎根骨一科,以脊柱病症的治疗为发展方向。那时,他每年要开展500多台手术。为了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他还给自己定了“三问制度”:一问,在患者住院期间细心查房;二问,在患者出院当天耐心叮嘱;三问,在患者出院以后暖心回访。门诊时遇到重点病例,陈为也总是电话回访,根据患者的情况完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知道有些患者行动不便,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随访,看有什么能帮忙的。这样不计时间成本地付出,让陈为与众多患者成了朋友。

  “大女儿出生时患有斜颈,我查遍医书寻找治疗之法,坚持为她矫正,最终让她康复。在四处求医过程中,我发现基层医院鲜有小儿骨科,很多患儿家属求医无门。”为此,陈为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骨科进修,回永后在金华市率先开展小儿骨科规范化治疗,填补了我市多项空白。他的热心、耐心、细心及精湛医术还吸引了武义、缙云、兰溪等地的患儿前来求医。

  推动资源下沉

  让患者更有“医”靠

  2019年8月,陈为受组织委派,踏上援川路。为了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理县,作为援川医疗队队长的他还向市卫健局申请成立了“为‘理’健康小分队”,着力加强团队建设,与队员一起为推动理县健康事业发展作贡献。

  挂职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陈为发现,当地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他所从事的骨科没有单独设科,大外科的骨科医生仅有2名,且基本不能开展高难度手术。援川期间,陈为一边带着当地医生开展高难度手术,一边开展查房、病例讨论、学习培训等,推动当地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许多群众因居所偏远,未能及时就医,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在理县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陈为,“在我市也有一些群众因种种原因不方便到城区就医,怎么才能让他们在基层就近便捷地就医,并获得与市一医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呢?”

  援川结束回永后不久,陈为调任医共办主任,这让他有了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舞台。

  目前,市一医医共体按照“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的机制运行,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管理。陈为说:“基层分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强,而医疗、急救和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医共办就要发挥好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和规范管理制度下沉到分院,将分院的诉求汇总到总院再给予统筹解决。”

  尽管如今除了专家门诊和择期手术外,陈为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医共体相关工作上,但他说:“我服务患者的初心没有变。以前只服务骨科患者,如今是通过推动医共体改革让群众在家门口就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和使命。”

  融媒记者 李梦楚


永康日报 市一医 00004 不忘从医初心守护患者健康 2022-08-30 永康日报2022-08-3000007;永康日报2022-08-3000009;永康日报2022-08-3000011;永康日报2022-08-3000013 2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