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感谢对
这样感谢对
□胡树彬
十二岁那年,我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一沓稿纸,不由心生诧异。在我的心目中,我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父亲,我那能够单掌劈砖、徒手攀爬楼房的父亲,在篮球场上可以单手扣篮,在大军区比武中得过多项冠军,就是没听说过会写文章。
那时,我已开始发表习作,知道只有写文章给报刊投稿,才会使用这种方格稿子。一个平时基本不写文章的人,怎么会用这种稿纸呢?
其实,我父亲的书法不错,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书法楹联作品。不过对于我的书法,他却听之任之,只是我在八岁那年偶尔提醒过一句:起落转折,要顿一下。他对楹联情有独钟,我小时候也学写对联,不过基本是对字数,父亲看后也指点了一句:写对联与写诗词一样,是要讲究平仄对仗的。
在一起时,父亲“指点”我的,基本上是军事知识,比如打枪时如何才能命中目标、冲锋枪为何能够连续发射、夜间行军如何避免掉进水田、武装泅渡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部队隐蔽时如何生火做饭、侦察员如何告诉后续部队前方情况、侦察兵如何抓捕和押送俘虏、军事地图如何绘制、沙盘模型如何制作、战斗队形如何编排等。
然而此刻,父亲书桌上出现的方格稿子,却引起了我极大的震动和兴趣。我连忙扑过去轻轻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原来,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标题叫《这样感谢对》。
大约花了个把多小时,我才将父亲这篇长达七八千字的文章读完。印象中,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当兵时的故事。当时,他在昆明某部服役,为空军某基地执行警戒任务,全连一百多名官兵,常年守护一个大油库。油库建在山洞里,有管道直通机场,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机场在哪里。油库里的油先是由运输团运到几十里外,再通过管道输过来。那些运油的官兵,也不知道油库在哪里。
这是一支非常保密的部队,父亲当时担任连部文书,全连的武器装备都归他管理,于是就有了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名战友站岗时不慎摔断枪支,流着眼泪抱着断枪前来请他帮忙修理;第二个故事是当地边民在敌特分子的蛊惑下,公开抢劫哨兵与民兵的枪支,图谋叛变;第三个故事是他们连被抽调平叛,他也参与其中,战斗非常激烈;第四个故事是一名战友巡逻时不小心掉进几十米深的大油库,因为没能评上烈士,家属闹到了部队;第五个故事是他与三名战友(三名非常优秀的班长)竞争一个提干指标。
这五个小故事,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与他紧密关联,于是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他既处于神经中枢,又置身其中不能自拔(比如提干),最终都能圆满解决或坦然放下。这五个小故事,平常心态、军民鱼水、战友情谊、敬畏感恩等相互交叉又贯穿始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感谢对。感谢伟大时代、军旅生涯;感谢祖国强盛、民族繁荣;感谢战友情深、首长关怀。
父亲的这篇文章,有没有发表或发表在哪里我不得而知。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在他去世后的十七年中,我多番找寻,始终没有发现那叠手稿的踪影。它们到底去了何方,也许再也无人能够知晓。尽管只是年少时的匆匆浏览,但它依然在心里生根发芽,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或许,这篇文章是父亲特意为我写的吧,读者只有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