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五峰

夏日风味粥捞饭

  夏日风味粥捞饭

  □卢俊英

  灶前问你粥可温,闲时与你立黄昏。记忆里的农村夏日生活,是缓慢而恬静的。然而,即便慢到你一生只恋一处家园,她却像一艘船,悠缓而决绝地离你越来越远;而你无奈立于岸上,捏皱手心的船票,只剩下泪流满面。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阳光炫目、风吹烫脸、衣衫濡湿,没有暑假的夏季仿佛缺少了灵魂,光剩下炎热的外壳。酷暑带来的胃口懒怠消沉,让人忍不住怀念起外婆家的土灶和粥捞饭。

  记得小时候的暑假,总是去外婆家度过。外婆家厨房很大,三合土的地面润而不潮,前面是石头墙、对着巷道,后面是板壁、对着一座五六户人家构成的小院。风无论从哪个门口进来,穿堂而过,总能带来丝缕不绝的清新凉快,把暑气和土灶的烟火味消弭于无形。

  清晨在太阳晒热空气之前,我和外婆就去把各种蔬菜采摘回家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仅能填饱肚子,还实现了种菜自由。夏季蔬菜旺盛,竹篮里装满五颜六色。黄花菜不能马上吃,焯过在竹匾上一条条铺开,晒干后收藏,待下半年某些特定场合烧制金针肉,那是一道有分量、有仪式感的硬菜。南瓜是一瓣一瓣、表皮疙疙瘩瘩的,用竹帚大力刷洗才能干净。蒲是太上老君宝葫芦造型,有细腰,刨子不好使,外婆用了铜勺来刮皮。豇豆有绿色、红色的;丝瓜只有绿皮、没有白皮的;茄子倒是有紫色、绿色,有圆头、有长条的……

  村民中饭主食是粥捞饭。土灶有三口锅,最靠里的锅最大,过年蒸发糕馒头煮猪三腑用;最外边的锅最小,日常炒菜用;粥捞饭就放中间的锅烧,中等大,也有近一米的直径。水加到八分满,几大升米倒进去,猛火烧起来,一边煮一边时常搅拌,等米饭七八分熟就好捞了。

  我很喜欢看外婆捞饭。捞饭有专用的竹兜,在锅里绕几圈然后舀起,汁水沿着竹兜底部流下,逐渐由大变小。蒸汽和饭香氤氲开来,笼罩着外婆。那瘦小朦胧的身影,是我孤独漂泊日子里内心深处不灭的温暖,是此生不思量自难忘的故乡记忆。

  锅里留下少量米饭和汤继续煮,发出咕噜咕噜沉闷的泡泡声。米汤减少,在锅沿留下一圈薄薄的膜,外婆叫它“厚脸皮”,笑嘻嘻地揭给我们吃。看着一大块,吃进嘴里却感觉不到东西,倒是脸上糊了一层,果然是厚了脸皮。

  浓缩和汲取了众多米饭精华的大锅粥特别美味,要是撒一撮小苏打还能更加香甜黏稠。倒是如此烧制的捞饭干干的,大失风味,以致我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吃干饭”这词就立马想到了捞饭。

  外婆把煮好的粥盛到钵头里,大锅洗净用来炖饭。加适量水,放进装饭的瓦钵,继续添柴。因为有我们在,外婆在瓦钵与锅之间的一圈搭进一些东西,比如玉米、芋艿、土豆等,蒸熟了给我们当零食。暑假里番薯还没有成熟,外婆就挖“番薯娘”蒸着给我们解馋。“番薯娘”有点空心,味道特别。太老的南瓜也会蒸着吃,甜腻腻的,倒不如当菜的嫩南瓜好吃。整个的茄子也蒸过,熟透取出放小锅里加调料炒一下,软烂如泥、十分入味。

  炖好的捞饭就一直保存在锅里。装了粥的钵头和装了芋艿土豆的竹篮放在木制三脚架上,怕我们够不着,外婆总是放最下面的一两格。

  农村夏季是农忙季,天气再热也要下地。村民在家躲过正午最毒辣的太阳,约莫二三点钟吃过点心再下地,直到暮色苍茫才收工。点心就吃中午烧的饭菜。半大孩子容易饿,外公吃点心我们也就开吃,这时候的芋艿土豆不烫手了,粥和饭也是温温的,很吃得下。

  灶前问你粥可温,闲时与你立黄昏。记忆里的农村夏日生活,是缓慢而恬静的。然而,即便慢到你一生只恋一处家园,她却像一艘船,悠缓而决绝地离你越来越远;而你无奈立于岸上,捏皱手心的船票,只剩下泪流满面。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7 夏日风味粥捞饭 2022-07-05 永康日报2022-07-0500006;永康日报2022-07-0500009;永康日报2022-07-0500008 2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