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来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服务基层作家 交流文学创作
8日,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一级巡视员臧军率创作联合党支部和浙江文学院(馆)党支部全体党员,来到前仓镇大陈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基层作家,考察我市作家驻村制度及人文实践的推行成果,向驻村作家俱乐部赠送500册图书。
座谈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学军向在座的外地作家发出盛情邀请,希望他们多来永康走走看看,更好地关注永康、宣传永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协名誉主席、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详细介绍了我市作家驻村制度推行和陈亮研究会艺山义田人文实践基地设立等情况,并得到了臧军等省作协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古色古香的舜耕堂内,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座谈会拉开序幕。20多名本地作家应邀出席,与省作协作家、文学杂志编辑们面对面交流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经验。
浙江文学院(馆)副院(馆)长黄咏梅首先肯定了永康的文学力量:“金华地区的许多实力派作家都在永康。比如‘新荷计划’的新青年专辑中就有杨方的身影。不少永康籍作家都曾在《江南》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有几位甚至是‘常驻’作者。”借此机会,她也殷切呼吁永康多多输送新荷作家,让省作协的青年力量更加健壮。
随后,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社主编钟求是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在场作家答疑、解惑、支招。
市作协主席蒋伟文说,县市基层文学因受地域局限,难以突破写作瓶颈,无法用好身边资源。对此,钟求是认为,对作家而言,有个写作的根据地很重要,但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难以创新。所以,需要让身体或心灵适时地“离开”故乡,如看书、走读、采风,一旦创作视野打开了,在哪儿都能写出好文章。
作家胡树彬是一位积极的投稿者,据说前两天刚投了一篇短篇小说《醒悟》。可他心中一直苦恼:“虽勤快却难造精品,精品具备哪些要素?”钟求是从《醒悟》切入,诚恳地道出了它与精品之间的差距。“故事架构简单,厚度不够,行文中规中矩,震撼力不强。”
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黄素霞反映了协会成立后存在的几方面短板——活动难开展,会员和作品数量有限,缺乏“大神”和“爆款”,转攻现实题材可知识储备不足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钟求是承诺,省作协会帮忙牵线,号召“大神”来永,并给本地网络作家提供适当的学习培训机会。
席间,针对作家驻村这一人文实践创新举措,前仓镇党委书记朱正伟就如何打造农村题材的特色文学精品提问。《浙江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魏丽敏凭借阅稿经验,谈了几点感受与建议:以小见大,不要妄想铺开该村的全部亮点,开篇要新,切忌资料堆砌。她说:“作家应该和村庄的人事物建立紧密联结后,再去写作。”
诗人陈星光有个心愿,通过手中的笔,将其所驻的秀山村斗潭自然村推广成“网红村”,提升村庄旅游经济。在他看来,文化扶贫才是“把文章写在大地上”的真正意义。臧军深有同感,他希望作家要落实好驻村的创新举措,深入基层,以笔筑梦,书写乡村振兴巨变。“作家们不仅要把所见所闻写成文学作品,还要把心与人民群众贴在一起,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基层文学作品。”臧军说,今后,省作协将密切联系基层,组织省内传统作家、网络作家在大陈设立文学创作基地,开展主题或非主题创作活动,以助力永康的文学队伍建设和文学精品培育工作。
当天下午,省作协创作联合党支部和浙江文学院(馆)党支部全体党员还赴方岩瞻仰刘英烈士陵园,并在五峰书院聆听了市委党校高新老师讲述党史。
□融媒记者 马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