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梅雨江南

  □潘江涛

  夜雨忽大忽小,忽急忽缓,下得很是任性。一早起床,推窗探望——雨是停了,但空气依然潮闷。

  菜场离家不远,趁着“雨休”上街,但见菜场门口的摊头摆着几筐黄澄澄的鲜果,三四个市民正猫腰挑拣。

  “梅子?怪不得天空忽阴忽晴,原来已是梅雨季。”我想。

  一

  梅雨,在江南水乡也叫黄梅雨。古籍《庚溪诗话》记载:“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因为“梅”与“霉”谐音,故有“霉雨”之称。李时珍亦说:“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农历五月叫“皋月”。“皋”之原义是“湿”。因此,入梅之后,金华各地雾重雨多——雾是雨的前奏。大体而言,早雾,一天无雨;中雾,来日必雨;晚雾,夜雨不停。而乌云的流速和流向,最能判断雨量和风力。先父是村里的耕种能手,只要往门堂里一站,一看山二观天,就能测出未来几天的气候状况,神了。

  浙江入梅时间,多与中高考“撞期”。那湿漉漉、黏糊糊的气候,不仅代表考生家庭成员们的心境,还会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一旦考砸,难免会有“倒霉”或“触霉头”之感。

  金华是浙中盆地,日常气温原本要比绍兴、衢州、丽水高一些,到了梅雨期,天日不开,更觉郁闷——没完没了的雨仿佛与人比着耐心,天天下,但又下得不干不脆:有时大雨滂沱,下得山洪暴发;有时小雨缠绵,淅淅沥沥,大地陷入一片苍茫之中。地上永远是湿答答的,有时候连墙壁都会像出汗一样挂满了水珠。家中窗户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衣服晾了好几天还是潮绵绵的,只能用吹风机吹干。只是,“衣斑梅雨长须熨”倒在其次,最难挨的还是闷热。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现代生活是快节奏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不仅影响人们的远行近游,就连人的心也会变得潮湿不透——脑袋又昏又沉,什么事也不想做,即使做,也感觉做不好。

  没有在江南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黏腻腻的湿热的。不过,金华人如水一般柔韧的性格,不正是得益于梅雨的浸润吗?倘若没有梅季的湿漉、燥闷,我们又怎么感受春日和美、秋高气爽?倘若没有梅雨的执着、奉献,我们又怎么感知生活的诗意、劳动的美妙?

  二

  我是喜欢梅雨的。这倒不在于梅雨有一个诗化的名字,更因为它既有春雨的缠绵,还有夏雨的暴烈,又有秋雨的清凉,是一种让人为之爱惜的雨水。

  梅雨浸润着唐诗宋词。古人多钟情于雨,最爱以春雨和秋雨为意象,生发文字,铺排情感。但梅雨有梅雨的魅力与韵味,像“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梅天下梅雨,纷纷如乱丝”“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梅雨轻扬,鲜果绽颜。春桃、樱桃、草莓、蓝莓、枇杷、杨梅……哪个更鲜更甜?一个个带着晶莹的露珠,你方唱罢我登场。特别是绛紫色的梅子,酸中带甜,甜中透酸,是春果中的翘楚——当年,爱人怀孕,特别想吃梅子。但十月中秋,上哪儿弄去?只好望梅止渴。

  不过,凡事皆有“缘”,今天见着梅子,就是一种口福——既是尝鲜,更是怀念。何况,这些梅子刚从树上下来,水灵灵的。那黄里透红的果色颇像成熟少女的肌肤,尚未入口,扑鼻的清香已钻入心怀。

  “梅子好吃果难藏”。尝梅要赶“鲜”,要是舍不得吃,放它三四天,梅鲜就会速减,果子也会迅急变色,甚至腐烂。不过,有些江南特产却需要时间的累积,譬如霉干菜、霉豆腐、臭苋梗、烂菘菜……非“霉”不鲜,非“烂”不香。为什么好端端的食物不图新鲜,非要霉了臭了,才吃得津津有味?以霉制霉、以菌制胜的独特美味,都是氤氲梅季的舌尖奇葩。

  三

  江南梅雨,少则几日,多则数十天,转眼就会出梅。但是,“黄梅天,十八变”,江南人最忌小暑日雷鸣,因为“小暑一声雷,必定倒黄梅”——梅雨天气延时,阴雨不断,风雨交加,极易引来洪涝水灾。

  宋朝诗人薛师石便记载了倒黄梅带来的灾害:“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余家有瓜田,苹藻纷揉藉。鱼暇失凭依,跳跃至床下。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难原方丈食,互市物踊价……”就是现在,遇到倒黄梅,濒江临湖的江南民众,就要备足备齐沙石麻袋,准备抗洪救灾了。

  金华是“浙中粮仓”,水稻因水而发,作物因水而长。历经一个冬季的枯水期,开春后又要大面积的春播,原本水量不丰的水库、山塘,一下子库瘦塘浅。梅雨一来,千沟欢唱,万涧奔流,东阳江、武义江、浦阳江江水滔滔。好在金华的横锦、南江、五丈岩等大中型水库极具蓄水功能,特别是婺城的安地、沙畈、金兰等水库,“下雨便是落银”。所谓的“旱涝保收”“无灾无难”,有赖老天帮忙!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雨小还能做些农活,如连着都是大雨,田里的活干不了,外面又没法去,只能抬头望天,轻叹几声。但一想到农事不等人,这种落寞与无奈也就转瞬即逝——戴上斗笠,穿着蓑衣,冒雨下田。在密密的雨帘中,农人们手拽秧苗,躬身弯腰,点水成行。随着身体背影的一晃一挪,面前那一条条“绿线”便把人们的思绪牵引到了成熟丰收的秋天。

  梅雨是率真的,等人们忙完了一茬活儿,也就悄悄地过去了。但它滋润了不老的青山,蓄积了长流的碧水,更勃发了葱郁的浙中大地!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21-05-21 永康日报2021-05-2100005;永康日报2021-05-2100006;永康日报2021-05-2100007 2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