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宁塘寻古

  □王志广

  华釜山脚下,宁塘用不规则的形状呈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宁塘不方不圆,不是没了规矩,而是说,它是自由的。

  天空下着雨,乌云沉入宁塘水底,水中倒映着的宁塘古村,影影绰绰。古村边棕红色的“胭脂马殿”,因为有了倒影,成了对称的两座,水里的那座恬静,地上的那座安然。

  走过“宁塘古村”牌坊,踩上石板路,一只巨型铁墩展现在眼前。了解了这座铁墩,也就叩开了宁塘村的大门。永康五金始之古山,古山五金出之宁塘。五金工具中的刀叉锄犁,是宁塘人走南闯北,光着膀子用力捶打烧红的铁块开始的。五金用具中的锡壶铜罐,是宁塘人衣衫褴褛挑着担子,远行东西走出来的。

  宁塘人的努力,换来了古村的富裕安宁。一条贯穿宁塘村的街巷,古村人给予了意味深远的街名:金宁路,取意安宁如金。金宁路家家有份,宁塘人各有一个门牌。一路上看到的“云祥居”“仁和里”“分地居”“顺福居”,都是平常人家的住所,从这些雅号中,透露出主人的谦逊平和。

  金宁路,老人又叫它方岩大路。以前交通不发达,东阳、临海方向过来,去往方岩山烧香的游客,都要在宁塘宿夜。那时的宁塘茶铺非常热闹,挨家相连。在今天还保留的“方岩大路茶铺”里,来人可以沏上茶,慢慢品味。茶肆酒楼,有了茶,就肯定要有酒。离茶铺不远,“老驮酒庄”的招牌就挂在青砖砌就的巷道口。不需要再挂酒幌子招人,总有人闻香而来。如果真有时间,在清静的农家院子里,取下倒挂着晾晒的豆萁,剥开黑豆,炒上一碟,再舀上两碗酒庄的黄酒。在这清寂的阴雨天,在小巷深处,喝上几口,岂不也是快意人生?

  宁塘村里,残存着“朱记百年铁铺”的一些印记。锈迹斑斑的铁墩,清冷寂寥的炉子,都烙印着百年的沧桑。忍饥挨饿,风雨兼程,挑担人远走他乡,眼泪常打湿脚下的路。炉膛内,炭火熊熊,烟熏火燎。铁锤下,烈焰灼灼,火星四溅。滴落的汗水,更助长了火焰的热度。这里,就是那时宁塘游子启程的起点,也是召唤着宁塘人归来的灯塔。

  一口四方老井,青苔长满了井壁,井水却依然清澈。我在井中寻找一条老龙化身而成的红鲤鱼。传说华釜山顶“妙静寺”的住持,因为寺旁龙潭里的鲤鱼,受到贼人欺骗,丢失了住持交给它保管的钥匙,以致贼人偷走了寺里的钱财,便一怒之下赶走了鲤鱼。

  我想,故事的结局不该是这样的,住持明知鲤鱼是老龙的化身,庇佑华釜山四周的风调雨顺。再说出家人看轻身外之物,不会为了钱财追打老龙。鲤鱼并没有逃走,而是沿着水脉住到了井里,或是游到了宁塘里。这么多年来宁塘村一直无灾无难,是老龙未走的佐证。

  宁塘村,族姓朱,多出贤人雅士,而在明朝更甚。村旁有座山,原来称“门前山”,为了纪念明朝人才辈出,后人改称“前明山”。村中建有“聚贤亭”,是族人朱世远与刘伯温、宋濂、章溢经常讨论天下大事的地方。刘伯温是青田人氏,通天文,精兵法,尤好诗文。初识朱世远,见此人谈吐得体、气度非凡,就有意结交。后来又认识了浦江文人宋濂、龙泉文人章溢,四人感情深厚,成了莫逆之交。他们谈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谈萧何月夜追韩信,谈诸葛亮与刘备合谋,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处枝青叶绿的林荫中,“宁安亭”掩映其间。亭子很小,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因为处在宁塘村最中的位置,又因为“宁安亭”的名字,它就像人的心脏,让宁塘村有了灵魂。它亦是宁塘人的寄托,希望村中人出入平安、住家安宁。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15 2020-08-12 永康日报2020-08-1200010;永康日报2020-08-1200011;永康日报2020-08-1200012 2 2020年08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