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遗产
赋彩生活
(上)
□程育全
古老工艺 创新遇难题
说起五金之乡永康,人们自然会提起一句民谚:“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句话形容的是永康手艺人吆喝着“打铜修锁补铜壶哦”的号子,走街串巷,行走全国各地的情形。这让人联想起李白《秋浦歌》中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据永康史料记载,轩辕黄帝石城山铸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制唐铳……五代时,吴越国钱王在永康铜山炼铜铸兵器,后来,兵勇们散落各地成为手艺人。由此延续,炼铜、打铜就成了永康的古老工艺。自然,这也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难万难,手艺最难;千苦万苦,手艺最苦。虽苦和难,但永康打铜的手艺还是传了下来,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几个土炉和打铜的师傅,尤以方岩一带为多。打的多是铜匙、饭勺、铜罐、铜壶、铜盆、铜烛台等日常用品。
我们程家打铜这门手艺,到我这代已经是第六代。不管是取湖西村的湖西泥(俗称白水泥,也叫化妆土)作熔炉,还是浇铸铜板、褪火、锻打成型、雕花刻字,无不沿袭古法,在当地还算小有名气。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古老工艺。永康的手艺人敲敲打打,恢复生产了不少的铜制品。但问题接踵而来:铜器款式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铜成色不稳定,影响品质;器型多局限在日用器,缺少艺术感,根本没有大件的铜器铜雕等等。五金工艺,特别是铜艺市场,呼唤着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现代工艺 老树发新枝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作坊式工厂“方岩育全工艺厂”,已更名为神雕雕塑工艺有限公司。为开拓市场,我们团队一方面在铜艺的传统工艺上下功夫,让器型更美观,雕刻更精致;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向专家教授们学技术学工艺。
终于,在浙江大学的协助下,我们成功研究出复合铜雕技术。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复合材料的基层面与铜材料的结合力差、膨胀系数不一、载体表面易炭化和变形等技术难点,经权威部门鉴定认为“复合铜雕表面纹理清晰,具有纯铜质和美感,技术国内领先”。2003年,该项目还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00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复合铜雕技术,为神雕铜艺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从飞禽走兽到名人铜雕,上千件铜艺作品行销各地,仅铜狮就有仿故宫门狮、颐和园门狮、西方门狮、汇丰门狮等坐的卧的大大小小几十种。一时间,复合铜雕风靡全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