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舟二村公祠:风格独特,由来不俗
□记者 高婷婷
近年来,舟山镇舟二村及它深厚的人文底蕴逐渐走入人们视野。舟二村不大,却保存着上百幢雕刻工艺精湛、时代特征明显的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古建筑,包括众多的宗祠、民居、商业店铺、古井、骑街楼等,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近日,记者跟随被称作“舟山通”的村民黄光荣,深入神秘美丽的舟二村,探访当地的古祠堂文化。走在村落里,处处古韵飘香,青砖石瓦散发出厚重的历史气息。
黄印若公祠
中西合璧,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黄印若公祠
精美雕花
说起舟二村的古建筑,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黄印若公祠。
黄印若公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于民国初竣工,由当时的舟山“首富”黄传韬所建。黄印若公祠是黄传韬为纪念爷爷黄印若而建的一幢建筑。黄印若是清代光绪人,吕公望在《家传》中形容他是“贤豪中人,富而好礼,其斯之谓”。民国初期,西方思想逐渐传入中国,黄传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把西洋风格融入房屋的设计,建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婺派建筑。
黄印若公祠的外形和外墙掺杂了西方建筑风格,左右有两扇偏门;建筑内部的结构、用材、装饰等方面仍保持着我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天井里还挖凿了两个水池,从附近山上引水,池水长年不干,所以公祠至今没有发生过火灾。
公祠共两层,行到二楼,能看到许多保留完好的厢房。转角处,建造者模仿西方建筑设计了一扇天窗。“这扇窗叫做‘月窗’,古代小姐不能下楼抛头露面,就靠月窗观察外面的世界。”黄光荣解释道。
从窗户往外望去,小半个舟二村尽收眼底,近处是低矮的古民居和它们层层叠叠的瓦片屋顶,远处是新造的房屋、大片绿树远山。新与旧、古与今、东方文化和西洋风格,强烈的冲突在黄印若公祠里形成奇妙的景致。
除去建筑风格独特外,黄印若公祠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精湛的雕工。公祠内月梁、雀替、牛腿数目众多,精致典雅,可惜雀替后来被盗贼偷走。每个牛腿上都刻着一个经典的三国故事,有《空城计》《刘备托孤》等等,梁柱和门窗上还刻有许多飞虫走兽、梅兰竹菊,运用了镂空雕、半圆雕、圆雕、浮雕等形式,雕刻手法高超丰富,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上世纪一段特殊时期,为了保护牛腿不受破坏,村领头人带领村民用石灰粉、水泥把牛腿抹平,这才使它完整地保留下来。
“舟山地主大地方,不靠公路不靠山,四条大路通永康,恶霸地主廿六双。”古时候,地处婺州、台州、温州三地交通要道的舟山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黄传韬是村里的佼佼者。据说,黄传韬家最多时有2700亩地,连方岩山脚下都有“传韬的地”。
黄光荣介绍,屋子的建造者黄传韬为人乐善好施,对下人和乡民很好。据曾在黄印若公祠干过活的人回忆,在这里做事,允许带一小孩免费吃住;每天三餐必一顿有肉。到了年底结工钱的时候,主人还会给离开公祠的下人送上一斗面。因而,黄传韬一家在村里享有不错的口碑。
世厚公祠
据当地村史记载,南宋景定年间,黄庭坚后裔、开一公次子黄政,见此地风水上佳,三面环山,“藏风聚气”,村中溪流九曲而过,正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山川风水格局,遂在此聚居。
风水学上说“山管人丁,水管财”。自古以来,越是富庶的地方,越是信奉传统风水学说。古时的舟二村也是如此。当地许多建筑的格局布置里都能看到风水学的应用,如毗邻黄印若公祠的传灌三层楼、黄洵源古民居等。
世厚公祠也正是由此而来。
该公祠于清末明初、由世厚公的子孙建造,大门正对着村里的风水塘。据黄光荣介绍,当时,黄氏分出两个大族,一支住在风水塘下面的“五份里”,一支住在上面的“四份里”。“五份里”人丁兴旺,生活富足;四份里则不然。为此,“四份里”的子孙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勘查原因。风水先生走进舟二村,游历了一圈后,直言“四份里”风水不好。
村人奇之:家乡有山有水,哪里风水不好?
风水先生说:村内的风水塘寓意生财,但因舟二村三面环山,从没有山的那面吹来的风,把风水塘的“气”全吹到了“五份里”,这就导致“四份里”聚不住钱,经济发展不起来。
于是,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四份里”的子孙在风口盖起房子,阻挡了“气”的外泄,并用祖宗世厚公的名字为之命名。
如今走近风水塘,仍能看到保存完好的世厚公祠。建筑的牛腿上雕有人物故事,檩条等构件上雕有花草等。整幢公祠雕刻精美,格局独特,具有不菲的文物价值。
拥有诸多古建筑的舟二村犹如一颗掩映在群山中的明珠。它的历史价值亟待更多挖掘、更多关注。
世厚公祠
由来独特,据称为挡风水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