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护古井就是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
越有年头的井,越有历史的厚重和 文化的底蕴。保护古井,就是保留我们生活的印记,留住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这是我们发展的底气,也是前行的动力。
有井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美好。过去,井在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不仅仅是提供水资源的使用,而且还是一种与人们情感捆绑在一起的东西。然而,随着城市化生活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井的作用好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永康,很多古井正遭此命运。据统计,已知的147处古井,23%被遗弃,15.6%水浑浊。这在中国大地,古井的命运恐怕是差不多的。(详见本报6月29日第3版报道)
越有年头的井,越有历史的厚重,因为井里装着的不仅是水也是文化。井是一个地方的地理标志,井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在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水井,冬天井水洗脸,透着一丝温暖夏天井水擦身,透着一股清凉。过去,人们还根据井的水位和色泽变化,判断当地天气的变化。关于井的故事,井与人们生活关系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再好的房子没人在住,就容易损坏。井也是一样,里面的水不被经常使用,就成了死水,加之落叶等杂物没人清理,水质发黑发臭在所难免了。当井的四周杂草丛生,当井里的水不再清澈甘洌,就更没有人愿意走近它。在时间的长河里,有的井已被夷为平地,有的井沦为臭水坑。也许有人认为,古井是古老的生活方式的产物,在现代化生活进程中就应该被淘汰,没有什么可惜的。这显然是一种简单思维,古老的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陈旧和过时。比如万里长城,从现代战争的要求看,已经起不到防御屏障的作用,但它的存在展示是中国人不屈的精神。古老的东西,往往也体现着中国人智慧。南京有座明朝建筑,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故又称“无梁殿”,其巧夺天工的创造,至今都令人叹为观奇。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留住历史,才能丰富我们的文化,文化就是厚实的土壤,土壤越厚实,根才能扎得越深,才能枝繁叶茂。
今日老井衰败,风光不再,但在不少人的心里,老井是难以遗忘的。井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历史文化是一个词组,我们现在经常讲文化自信,底气来自哪里?底气就是我们对历史有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古井是文化,保护古井,就是保留我们生活的印记,留住我们的文化和文明,这是我们发展的底气,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这些年,在全国许多地方有一项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这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投入大量资金对传承人的培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是活着的遗产。
保护古井,首先要从提高认识着手,从生产和生活角度看,古井的作用确实不大了。古井的更多功能在文化。在普查中,应对每口古井“立传”,把他们写进“村史”“镇史”“市志”,一口井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从美化生活环境讲,有井的地方最容易布景,井台、井栏再加一个小亭,就是“美丽一角”,就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的闲适之地。设计布置好一个个以井为中心的都市或乡村景观小品,就是为我们增添一处处生活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