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渐行渐远的黄包车是值得留存的风景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
留住历史,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古老的东西或传统的东西,是有内涵的,是有生命力的。而留住黄包车,就是留住一份感情,留住一份记忆。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关注黄包车?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觉得黄包车跟现在人没啥关系了。在有些城市,比如杭州,多年前就淘汰了黄包车。有的地方还有,比如永康,但也是零星的存在。日前,本报记者对永康黄包车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如今每天上路的黄包车不到60辆。永康黄包车有过辉煌,鼎盛期有900多辆,可谓蔚为壮观,构成了一道城市风景。与其相比,现在的区区60辆,足以表明,这个行业的凋零和没落。(详见本报15日第4版报道)
渐行渐远的黄包车,对一般年轻人而言,不大会有什么心理感触,因为他们鲜有接触。但对无数有一定年纪的人来说,黄包车是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在每一个城市,黄包车都曾作为主要交道工具存在过。黄包车与那个时代人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包车走远了,甚至在有些地方已完全消失,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好事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黄包车的存在是应人们交通出行方便而生,多年前人们出行没有这么多选择,所以黄包车这个行业兴旺发达。按照那个时候的生活需求,一个黄包车工能够养活一家人。时代不同了,经济发展了,交通出行方面的变化天翻地覆,私家车日益普及,各种服务细致周到的网约车辆的介入,迅速挤占黄包车的生存空间。从安全、时间、舒适度等无论哪个方面比,黄包车同汽车根本无可比性。黄包车被淘汰是发展的必然,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值得欣喜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是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见证。
留住黄包车,就是留住一份感情,留住一份记忆。我们经常讲文化的传承,广义上讲,我们的生活都是文化,吃穿住行概莫能外。比如过去出门坐黄包车,包含的就是一种生活文化。传承就是延续,这个延续不是提倡大规模发展黄包车行业,而是设法为其存在提供一定的土壤,以至不会完全消失。延续文脉,留存乡愁。这一点成功的例子不少,大多与旅游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在首都北京,坐黄包车游八大胡同就是一个重要亮点。在江南,在这个多雨的时节,坐在黄包车上,悠游于古街老巷,岂不很诗意?古老的东西或传统的东西,是有内涵的,是有生命力的,也是有市场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制作成了香饽饽——手工蜡染的布,手工敲打出来的铁锅,手工炒制的茶等都成了爱尚人的追求。
鉴古知今,留住历史,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希望若干年后,在永康,我们还能看到黄包车。就像现在许多人,上山不坐索道缆车而选择人工滑杆,结婚不坐豪车而选择花轿……生活就应该打破墨守陈规,如此也就五彩缤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