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微创技术为引领 以多学科融合为优势
市一医外二科“内外兼修”谋发展
市一医外二科进行疑难病例会诊
提到外科,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开膛破肚”“伤元气”“会留疤”等词语。事实上,近年来,普通外科已朝着微创化方向发展。如今,市一医普通外科分为外一科、外二科两个病区。一直以来,市一医外二科以微创技术为引领,突出市一医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等医院综合优势,开展肿瘤多学科治疗,为患者提供微创化、个体化的综合服务。
□记者 李梦楚
手术微创化,“小切口”考验“真功夫”
市一医外二科是永康市重点学科。目前,该科共有11名医生,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6名。为推动学科精细化发展,该科细分为4个亚专科,其中胸外科、甲乳外科由大外科主任、外二科主任、永康市名医、主任医师李英杰领衔,胃肠外科、疝腹壁外科由党委委员、医共办主任、永康市名医、主任医师吕新厅领衔。
经过多年发展,市一医外二科患者回流明显,各项手术量稳步增长。2019年,该科开展手术1048例,其中三四类高精尖手术占比42.2%,腔镜下的各类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的多项指标达到三甲医院的技术要求,领先周边县级医院。
“提到外科手术,很多人会联想到长长的手术切口和像大蜈蚣一样的疤痕。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已逐渐被腔镜和导管所取代。”李英杰说,这种“不开刀的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瘢痕小,深受患者的欢迎。
以胸腔镜为例,传统胸腔镜手术一般要开三四个小切口,而单孔胸腔镜手术只需开一个3厘米~4厘米小切口。切口的减少,就好比医生从三四只手操作变为一只手操作,这无疑给医生的操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手术范围和手术效果不会因此打折扣。相反,这样的手术损伤更小、更加美观,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诊疗多元化,“一诊室”可看“多学科”
“在手术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外科的诊疗模式也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协作。”李英杰介绍,每周五下午,市一医都开设有肺结节MDT(多学科协作)门诊。患者只需挂一个门诊号,就能接受外二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医生的会诊,获得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日前,有一名肺结节患者到市一医肺结节MDT门诊就诊。经专家会诊后,考虑结节为恶性,建议手术治疗。“该患者已患肺结节多年,此前曾辗转多家医院,医生都判断该结节为良性病变,因此患者并不重视。”李英杰说,经过MDT讨论,多学科专家依旧认为该结节很可能为恶性病变,并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最终,该患者在市一医顺利完成手术,病理证实该结节为早期肺癌病变。
除肺结节外,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也是外二科常见的疾病。在汲取肺结节MDT门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近期,市一医外二科又要联合超声科(B超室)推出甲状腺MDT门诊和乳腺结节MDT门诊。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多学科专家通过会诊,提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或随访方案,既避免了患者在多个科室之间往返折腾,又使诊治更加专业、科学、系统。
名医亲民化,“家门口”挂到“专家号”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市一医外二科也在积极寻求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合作,搭建平台吸引专家下沉,在为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带动本院人才和学科发展。
2017年9月,省人民医院“牟一平名医团队工作室”在市一医签约揭牌。4年来,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胃肠胰外科主任、中国百强名医、主任医师牟一平及其团队不定期下沉开展腹腔镜手术、疑难病会诊及其他特色诊疗服务。
2019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邵逸夫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专家永康工作站又在市一医签约揭牌。自签约以来,蔡秀军及其团队的医疗理念和医疗技术同步下沉市一医外二科,满足了患者在家门口看名医的殷切期盼。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专家下沉不便,患者也不便外出就诊。日前,市一医外二科接诊了一名胃癌复发患者。面对棘手的患者,该科团队向“牟一平名医团队工作室”寻求帮助,一场特别的远程会诊在永康、杭州两地开展。通过可视化远程会诊系统,两地专家“面对面”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敲定了方案。
“省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也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形成‘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李英杰介绍,每周三,市一医外二科都有3名医生下沉市一医医共体石柱分院和前仓分院坐诊,患者可直接在分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