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适园

  □陈有福

  每回路过解放街拆迁区块西街大厦附近,都能瞥见一幢爬满藤蔓的老宅,与周边零落的几座旧建筑相比,显得格外沧桑与神秘,以至于我不敢正面走近它。那座老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虽然破败不堪但别有韵味。后来的日子,我常常想起它。那房子叫什么?房子的主人或它的后人还在吗?它有怎样的前世今生?伫立适园,仿佛能听到遥远的故事……

  后来,我陆陆续续地了解了一些关于那院子的过往,这几年几近处于无主状态。但它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适园,且原房子的主人是民国时期永康最有名的律师——林景卿。

  我似乎冥冥之中与适园有缘。去年9月份,我开始接手文物方面的工作,终于可以近距离地走近适园,了解一点有关林景卿的信息。

  适园位于城区虹霓巷56号,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6平方米。院落布局完整,错落有致,其大门为中西结合风格,栏杆等木件雕刻精美,做法考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文化价值。

  朝南不远处的左前方,便是吕公望旧居和虹霓太祖、楼氏宗祠,屋后便是徐华民宅。该建筑由正屋、伙房及东厢房各一座组成,正屋位于整个建筑中间,东面为厢房,西面为伙房,前面为一个院落。正屋为三间,上下两层,屋面为歇山顶。正屋中每根柱均用青砖平铺砌成,墙面采用方形青水砖,二层护栏造型比较独特,每块护栏板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伙房为三合院式,上下两层,硬山屋面。厢房用于住房,类似于现代门卫的构建。正门门面为牌坊式台门,属于石库门,石库门上是石额枋,石额枋上题写有“适园”两字,笔走龙蛇,端凝秀挺。石额枋上方还标注着年代“1945”,石额枋的两边还用石雕各雕了一个“囍”字,大门为实踏大门,相当牢固。

  现在文化馆任职的周学军说,上世纪70年代,由于他父亲在一中教书,他们一家5口就住在林景卿房的二楼一间屋子里,那时的适园人丁兴旺,最多时住了10多户人家。在市一医工作的赵群飞女士告诉我,她小时候也在这里长大,那时他们都不叫适园,就叫林景卿洋房。门口有井,洗漱担水,热闹非凡。永康解放后适园曾经作为永康医院的卫生室,用于救治伤员。所以,适园与市一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林景卿是永康长城村人。先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和浙江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在永康县立高等小学任教多年,后在余姚、杭州、金华从事律师行业,后因永康地方法院成立,遂返回永康城内执行律师业务,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律师。长城老家中,办有一小型织布厂,雇用女工数十人,织布出售,获利颇丰。抗战胜利后,在西街区块建华厦一座,并请当时抗战初随省政府到方岩,寄居下园朱的民初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著名金石、书画大家,曾为寿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题碑的龙游人余绍宋,题写“适园”两字。适园,适合居住的地方也,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殊有终老之意。

  自解放后,适园产权划归公有,先作政府卫生室,后是荣军学校的一部分,住有一个连。1956年后,荣校停办,适园拨给永康中学作教师宿舍;2015年,居住在城区适园的原一中最后一名职工去世后,成为无人管理的建筑;2017年6月,城区适园归原市文广新局使用。

  如今,适园因年久失修,主楼墙面藤蔓丛生,前廊多处隔断,屋面部分坍塌,梁架、檩条、椽子等受风雨侵袭发生开裂,门窗部分缺失。大门倾斜,厢房檩条霉烂严重,部分建筑后期拆改。建筑本体大面积破损,已严重影响到文物本体的安全和风貌保存,若不及时采取修缮措施,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许多有识之士也希望能及时修缮适园。

  可喜的是,去年市文广旅体局已采取措施,进行“城区适园修缮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今年有极大希望,给广大市民带来焕然一新的适园。倘若在天有灵,也许会给林景卿几许欣慰吧。

  目前,老城文化特色街区已完成修缮的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有:烈妇祠、吕公望旧居、虹霓太祖庙、应仔丹旧居、徐拱禄旧居、徐震二公祠、徐达夫旧居、九间头、二公祠伙房、震二公祠香火屋、应均旧居、鹤谿公祠等。城区适园位于老城文化特色街区的中心环节,城区适园修缮工程完工后,从西津桥到烈妇祠一带的文化古迹就能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联起来,老城文化特色街区的区位价值将得到大大提升。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20-01-08 永康日报2020-01-0800008;永康日报2020-01-0800009;永康日报2020-01-0800010;11549019 2 2020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