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龟潭庄记》作者考
□林毅
从历史文献看,南宋永康林大中龟潭庄是当时永康最美的私家花园。同时代的文人墨客游园后,触景生情写了一些文章。尽管文章流传至今的不多,但《龟潭庄记》(后文称《记》)却引起当今永康文史爱好者争鸣。争鸣之一乃作者问题。《康熙永康县志》录有《记》,作者署名叶通。而《林氏宗谱》也录有《记》,作者署名是括苍(丽水)龙泉叶适。两《记》文章内容基本相同,而作者孰是孰非,本人作了粗浅考证。
一、作者熟悉永康山水
林大中是谁?《记》中开门见山捧出了龟潭庄主人,“龟潭庄者,致政侍郎林公之别墅也。”此林公其实就是南宋永康名臣林大中,这在《宋史·林大中传》及陈亮《与林和叔侍郎》等文献资料中可得引证解释。林大中(1131~1208年),字和叔,30岁中进士,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监察御史,绍熙三年(1192年)任吏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年)任庆元(宁波)太守,庆元二年罢职,开禧三年(1207年)重得起用任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退职后的林大中鬼斧神工地在龟潭山建设庄园。庄园方位与为何取此庄名,在《记》中叙述得相当清楚。“龟潭山横亘一里许,石壁峭出,一石蜿蜒入潭,浮水而上,如龟,因以名其潭,因潭名其山。龟潭水源于东酥溪,流向西小花溪。‘娱老堂’正东面,群峰环列,而可名者:华釜、翕媪、方山、黄岗、东岩、马鞯石、马巾山、白垤、白云尖凡十。而不可名者,大抵如芙蓉。”由此可见,作者对永康山水比较熟悉,否则难数永康的历历山名。
叶适是否熟悉永康山水?答案是肯定的。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其曾祖父从龙泉迁居温州永嘉,叶适生于瑞安。青年时期,叶适有较长时间游学于婺州,与永康陈亮、吕皓知交,崇拜吕祖谦与朱熹。吕皓《自传》“十六岁能文,拜林大中为师”。所以,青年叶适在与陈亮、吕皓的交往中,逐渐熟悉了永康山水,而且有缘结交了林大中。
十多年前,永康一些老先生按图索骥寻找龟潭庄,得出结论:庄园位置就在车头自然村附近的龟潭山,核心点就在如今的龙洋潮小区。如今凡年过半百的车头村林氏仍清晰记得龟潭、龟潭山自然轮廓景貌,个别林氏还能吟诵龟潭四景诗。
二、作者何时游庄园
叶通《记》文没有撰文落款时间。只能从“致政侍郎”四字来解读。从林大中生平看,叶通撰文时间可以框定在庄园建成至林大中复职重用这段时期。而叶适《记》却有落款时间:“庆元四年(1198年)仲春”。由此,有两个问题需思考。
龟潭庄用两年时间能建成吗?《记》中点到不少建筑:一宅“娱老堂”,两亭“数红”和“秀野”,一轩“龟巢”,一藏书楼。此外,还种植了一些花果植物:桃树、橘树、木芙蓉等等。其实,从《记》文看龟潭庄早已是林大中的私家花园。“历为杂花之亭,曰‘秀野’”。这个“历”字说明“秀野”之亭早已建成,只是林大中退职后才大规模新建改建亭台楼阁,所以1198年建成庄园应该是有可能的。
1198年春,叶适可能游庄园吗?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从官后的叶适与林大中一起维护朱熹理学,可谓同道中人。宁宗登位后,叶适与林大中共同支持赵汝愚而结怨韩侂胄。1196年11月,林大中被罢职。1197年,叶适解职归田。同年,朝廷将反朱熹“伪学”演变成反“59人逆党”,林大中、叶适骇然其中。数月后,叶适重游永康,拜访知友难友林大中应是顺理成章。林大中陪同一游龟潭庄也是天经地义。
三、锦绣文章谁能写
《记》之文章锦绣,作者是文章高手。《记》中讲“时与客把钓,课与鱼多少为酒罚,相笑乐。”能让林大中亲陪游玩的,或许多是有分量的知己朋友,如永康的应孟明、徐子才、吕皓等,外地有叶适、姜特立等,这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如今还能寻找到相关南宋传世文章两篇:一是《林和叔山园九咏》,二是《林和叔侍郎龟潭庄》。
《林和叔山园九咏》就是以庄园九景(安坻、娱老、细香、霞隐、秀野、数花、霜馀、鸥渚、西望)为主题创作的九首诗文。作者姜特立(1125~1204年),字邦杰,丽水人,善于作诗,曾陪太子读书,光宗登位后恃恩纵恣而罢职,归隐后定居武义,有《梅山稿》传世。《九咏》诗目恰同于《记》中九景。《梅山稿》收录此诗但没有注写游园时间。从诗目看,姜特立游林和叔山园,而不是游龟潭庄,或许当时庄园还没有定名。
《林和叔侍郎龟潭庄》诗分别被收录于《攻媿集》和《林氏宗谱》。作者楼钥(1137~1213年),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人,1163年中进士。宁宗立,与林大中共反韩侂胄而罢官,家居13年,韩侂胄被诛后楼钥和林大中同诏,卒赠少师,谥宣献。诗中楼钥婉言,他是受林公的多次来信督促仓促而成,诗中同样点到庄园九景。《攻媿集》中注有:“林和叔侍郎永康别墅龟潭庄,以蜀中乌丝栏为寄,使赋诗而书之。”《林氏宗谱》中注有:“致政侍郎林公居婺之永康别墅,号龟潭,擅一县之胜,叶君适为之诗,录甚详。公不鄙故交远,以见寄赋诗,又以蜀山乌丝为寄,径使书之,勉为长篇以应严命,词翰不工,伏增媿恐。开禧三年(1207年)孟秋辛卯,楼钥撰书。”半年后林大中卒于位,楼钥在诗后缀一段文章:“……从公孙借此一阅,仍雪涕,记岁月而归之。”经考楼钥年谱,后缀之言可以引证属实。本人认可诗中两者注释都对,只是《林氏宗谱》更为详实。
《记》文绚烂,短短的847个字,展现出庄园美景,展现出主人的思想与情怀。正因为《记》文绚烂而被《康熙永康县志》收录。正由于龟潭庄之胜与《记》文之美,而受古人频频点赞。至正甲申年(1284年)永康知县俞希鲁慕名而游龟潭庄,伏读叶公、楼公诗,可游、可钓、可吟、可玩的景象悠然浮现眼帘。这些文章皆被林大中后人收录于族谱而代有相传。
四、文章异同
今人按情节内容将叶通《记》与叶适《记》均分为六段,前五段一字不差,而末段却大相径庭。前者说是从林大中祖宅沿城后墈去龟潭庄路径共三道,皆三里。后者则表达出林大中隐居心态,抒发作者游庄园后的感怀。我认为叶适《记》更有情节。“吾得退而享,是亦过矣!又何以多远之亭,可谓盛矣!”表达出林大中的“娱老”心态。此心态在另两篇文章中可以得到引证。楼钥诗《送制帅林和叔归》:“荣观处超然,轩冕亦何有。”吕皓《自传》讲到年过半百后听从师门规劝“凡事不强求,否则祸从天降。”这三句话共同表达了林大中知足常乐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末句“适之志发于斯文,以垂公之后世者,知适逝于斯者。于是书乎御书之堂,以备后之览云”,直白地告知了撰文目的。我猜想当时或许就有两个版本,但肯定是一人所撰。
南宋龙泉是否有叶通名人?本人查阅了《康熙处州志》等,未曾发现丽水有叶通名人,《康熙龙泉志》却将叶适列为龙泉南宋名人。应该说叶通讹误比较客观。繁体字“適”与“通”字相似,或许是古人抄本时出现错误,或许编修《康熙永康县志》时恰好选用了讹误母本,才会出现《记》之作者为叶通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记》之作者如是叶通,则疑窦丛生;如是叶适,则疑问迎刃而解。所以《记》之作者非叶适莫属,并且龟潭庄之名很有可能就是叶适一锤定音。本人由于缺少丰富资料,以上考据势单力薄,敬请同志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