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挖冬笋

  不知不觉,冬天悄悄来临,又到了农村挖冬笋的季节。放眼望去,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淡黄的冬笋却顶着风霜雨雪,不屈不挠地向上生长。我轻轻地走在竹林里,怕踩痛埋藏在泥土中的某一根冬笋。

  位于偏远山区的老家,村前屋后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有的竹子高达10多米,有小木桶那么粗,四季常青,密密麻麻,遮天蔽日。清晨,万道霞光射进竹林,整个山坡就显得更加绚丽迷人,充满诗情画意。

  小时候,一到冬天,父亲就带着我,肩扛锄头,像野兔一样钻进竹林挖冬笋。父亲说,挖冬笋,一般在阳历11月中旬至次年的阳历2月初,如果不及时挖掉,它也不会冒出土面,而是自然腐烂,化作春泥,滋润春笋生长。而春笋,一般受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就会破土而出,因此有雨后春笋之说。

  挖冬笋是个技巧活。身为教师的父亲,像教育学生一样耐心地对我说,挖冬笋,要有的放矢。

  首先,看竹子颜色。一年内的嫩竹是不会长笋的,嫩竹表面颜色比较浅,颜色越深就越老。要找两年以上四年以下的竹子,叶子呈深绿色,叶子的纹路清晰。

  其次,看土质松紧。最好选土层比较松的地方,要看地上的裂缝,竹株最下一盘竹枝伸展的方向与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沿此方向观察地面,凡见地表有土块微微隆起、松动、开裂的地方,用脚轻踩有松软感则是有笋的征兆。没有挖过的地方,观察地面水路痕迹。有水路痕迹的地方有笋,竹鞭分叉地方有笋,竹鞭突然由地面深入处有笋。

  其三,看结笋方向。年长的母竹,笋结在竹鞭的母枝上和母竹的前方。年幼的母竹,笋结在竹鞭的分鞭上,一般在母竹的后方。对判定无笋的竹鞭,不要开挖,以免损坏竹鞭又浪费力气,更不要盲目地把母竹四周都挖空,遇上刮风下雪,母竹就会连根拔起,使母竹全都被毁。挖笋时应选择枝繁叶茂、竹叶浓绿但带有少量黄叶的竹子作为找笋的对象。

  父亲告诉我,冬笋形状弯曲,基部尖瘦,笋壳干裂老化,冬至以前长出的基本不会转化为春笋,这种是可以挖的;而那些基部丰满、根部发达、笋壳嫩而紧紧包裹笋肉的,则是来年转化为春笋,促进林地繁盛的根本,需保留。

  刚开始挖笋时,由于没有掌握技巧,一顿乱挖,像野猪一样乱毁,一锄下去,挖破了几根粗壮的笋子。父亲叮嘱我,开始挖笋时,不要太用力,要沿线路拨开泥土,先在竹子基部附近浅挖一下,找出黄色壮鞭,再沿鞭翻土找到冬笋。看笋尖的朝向挖,锄去土5厘米以上,把笋挖上来后,看一下笋根的走向,沿两边挖。这可一定要小心了,不然“腰斩”可是很正常的。一般笋根两边10节竹节之内还有别的笋。

  刨笋根要小心,尽量别伤害小笋芽和竹根,刨完后要用原来的土再埋上。找到笋后应小心将旁边的土锄去,找到生长的竹根,斩得到位(竹根和笋的交接处),这样才有益于保嫩保鲜,也更美观。

  每次挖笋回家,背篓里总是装得满满的,自家吃不完,就加工成笋干,或送几根给邻居,或挑到市场上去卖,再买点新鲜肉回来炒笋。那时候,物质匮乏,饭都吃不饱,肉炒笋,可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冬笋是公认的笋中皇后,比春笋的肉质更细嫩,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美称。古往今来,人们喜食竹笋,视其为美味佳肴。苏轼爱吃冬笋,曾经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大画家吴昌硕有诗曰:“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他还将此诗题在《竹笋图》上,后两句是:“写罢筼筜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他将竹笋入画赋诗,说家中“八珍”都没有“野笋香”,可见其喜爱之程度。

  梁实秋说:“中国人好吃竹笋。”我也好吃竹笋,尤其是冬笋,冬笋炒腊肉是我从小最喜欢的一道菜。将腊肉切成片,冬笋切成薄片。用大火烧开锅中的水,放入冬笋片煮5分钟,捞出沥干备用。然后,中火加热炒锅中的油至五成热,放入干豆豉煸炒出香味,放入腊肉翻炒至肥肉部分变成半透明状。炒锅中放入煮过的冬笋片,加点黄酒、生抽翻炒,调入糖、盐,再放入青蒜、辣椒翻炒均匀,最后端到桌上,热气腾腾,满屋子香喷喷的,还未吃就垂涎欲滴了。

  每年冬天,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拿一把小锄头,驱车去郊区的竹林里,用父亲传授给我的办法,挖几根埋藏在泥土里默默生长的冬笋带回家。否则,它们烂在泥土里实在太可惜了。

  春节期间,冬笋价格比较昂贵,即使如此,我也要从菜场买几斤回来,招待客人,同时也是满足自己的口欲。有一年春节回老家过年,看到市场上老百姓卖的冬笋只有四五块一斤,我当即买了十多斤,返程时带回浙江,保存在冰箱里好长一段时间,用来炒肉下菜。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黄 田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15 2019-11-27 永康日报2019-11-2700007;11402426;永康日报2019-11-2700008 2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