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亮与朱熹
□章礼荣
陈亮与朱熹相识、相知,而后成为挚友,是源于吕祖谦的引荐。朱吕两人早已相识,吕祖谦是浙东学术代表人物,朱熹是福建学术代表人物,两人共同参与了理学体系的创建。1175年,两人在寒泉精舍共同研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理学大师的著作,编写理学重要典籍《近思录》。1181年,吕祖谦在金华逝世。
吕祖谦的死,令陈亮深感悲痛,他在《又祭吕东莱文》中写道:“兄又弃去,我存曷以!一代人物,风流尽矣。”“念此哽咽,泪落如洗。”吕祖谦生前,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的地位并不显眼,随着吕祖谦的过世,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和以叶适为首的永嘉学派的地位渐渐地已显现,而陈亮的身影在世人的心目中也慢慢地清晰起来。
是年,朱熹出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第二年正月,朱熹巡视绍兴府,经明招哭吕祖谦墓,到永康龙窟与陈亮相会。同月,朱熹在金华、衢州视事期间,陈亮前去拜访,两人在一起“纵论天下,畅叙幽情”,足足十天,才作分别。
从此以后,两人交往愈加频繁。据陈亮在《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记载:“千里之远,竟未能酬觞为寿之愿……鄙词一阕,薄致祝贺之诚,不敢失每岁常礼尔。”可见,每年但逢朱熹生日,陈亮都要派人带着礼物和书信前往祝寿。
期间,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可惜部分书信已经失传。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兼宋史研究会主任邓广铭先生点校的《陈亮集》增订本,所收集的陈朱往来信件共有22封,其中陈亮寄给朱熹的7封,朱熹寄给陈亮的15封。从他们的书信中不难看出,除了学术上的争论外,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上的交往。
陈亮视朱熹为知己、长辈、师友,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之事,尽数向这位知己倾诉。例如:无辜受累而遭祸蒙冤之苦楚、粮食收歉情况、营葺小园、整顿室宇,修建亭子等大小事务,一一都要写信告知朱熹。陈亮还热衷于向朱熹求字,甚至连岳父坟墓所用的字也向朱熹求要,朱熹也欣然满足其要求。
朱陈二人的学术观点虽然不同,但争论归争论,感情依旧甚笃,彼此之间相互尊重。陈亮在信中称朱熹为秘书(古代官名),朱熹称比自己小13岁的陈亮为老兄。笔者作过统计,朱熹在给陈亮的15封来信中就有21处称亮为“老兄”。
朱熹来信批评老兄“粗豪”“自处于法度之外”,劝老兄“穷理修身,学取圣贤事业”。而陈亮讥其“今世之儒士,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宋史》第429卷《朱熹传》朱熹主张:“修壤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
由此看来,在抗金的问题上朱熹并不是投降派,与陈亮观点一致。笔者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不在抗金问题上,而在于治国大政方向,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陈亮则强调“义利事功,务求实际”。
陈亮是一位杰出的词学大家,有人评论陈亮的词“直欲吞虎食牛,而语出肺腑,无少矫饰”。邓广铭先生在《陈亮集》中收集有陈亮所作的词75首,其中赠予朱熹的祝寿词就有不少,包括《水调歌头-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蝶恋花-甲辰寿元晦》《洞仙歌-丁未寿朱元晦》等。可惜的是,陈亮写给朱熹的词目前所能看到的仅此3首。
从朱陈二人的往来信件以及陈亮写给其他朋友的信函中,可见彼此倾慕有加。比如,陈亮在给林大中侍郎的信中说:“朱元晦人中之龙也……”在《又癸卯秋书》中又提及:“每空闲时,复念四方诸人过去现在,如秘书做得一世人物。”而朱熹也大赞陈亮:“老兄遂能以义胜私如此,真是为一世之豪杰。”“老兄聪明非他人所及……”“老兄奇伟英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