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品读永康古旧地图中的历史

  □舒启华

  去年12月,好友胡发东先生送来一部厚重的由金华市政协编辑并公开出版的《金华古旧地图集》,供我平时查阅和研究使用。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大图书,更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现代化印刷版古旧地图集。

  《金华古旧地图集》收编了永康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的45幅图谱。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永康全域图,距今538年,原图藏于上海图书馆。最近的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的彩色图谱,现藏于浙江图书馆。这两张图表先后跨越了467年时空。仔细品读永康入编的45幅图谱,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众多的历史沿革、地理山川、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网络、行政管辖机构变迁、水系道里、县衙与城郭、历史建筑、规划布局、文化标志、粮仓、旅游风景名胜、寺庙道观等等。现予粗浅分述于后。

  一、历史上永康全境地域版图。明代成化年间始,制始存,东至仙居县界,东北至东阳县界,东南至西南与缙云县交界,西至武义界(桐琴,华山山体为永康地),北至义乌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全境图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时由胡葆芳编绘,金华震东石印局印制的永康县总图,包括现在磐安县伸向仙居县交界大部分,以及与棠溪相邻的冷水乡与新渥镇等地域。恰似一只黄牛角伸向东方,地图上标定的永康地域面积可能超过1400平方公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才变为与现今基本一致的永康全境版图。

  二、县衙驻地与县城城门。县衙驻地建址,从地图上注明及计算到2001年止,历521年没有变动,县衙驻地都为现今时代广场纵深一带。关于历史上县城城门,前些年听到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当众辩说,永康县城最多时城门口有7个。我当场虽不言语,但心中对这位老教师的雄辩有所疑问。不久前品读古旧地图集时,恰恰证实了我当时的怀疑是对的。综观跨越467年时空的永康古旧地图,凡标注县城区范围建筑实况的,没有一张地图标明有城门口5个以上。以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道光十七年(1837年)两图为例:前图清楚注明,西城门为迎恩门,北向的为北门,东向的除了偏北的东门外,东偏南还有华溪门,西南方的为南门。后一图,仅将华溪门改为东门,原东门改为小东门,将迎恩门改为西门。

  三、地图上标注次数比较多的山峰。细览11幅地图,其中标注次数比较多的境内山峰有:白云山、金豚(胜)山、历山、石城山、大安坪(大寒山)、五指岩、方山、方岩、魁山、白窖峰、黄寮山等20座。

  四、标注频率较高的水流。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两幅图为例,不仅载有溪流之名,且标注有源头。主要有:南溪、华溪、棠溪、铜山溪、杨溪、乌江溪、球溪、石湖溪、三渡溪等23条水流。

  五、城乡道路。以棠溪境东八磐岭为界,以东,有从八磐岭通往溪深、风门头的一条主大道通往仙居境内;从沙川到上锡通往东阳副道;从硫山岗经榉溪村通往大岭至缙云县境的大道等12条主路。八磐岭以西境内版图通道有:从县城经梅城,过溪岸、古山,至青山、棠溪的大道;从县城经古山、四路口、避水岭脚通往东阳境内主大道;从县城经芝英往方岩大道;从县城经高镇,过举笕岭到方丘去缙云大路;从县城过黄棠、石柱到舟山分叉下东桥至缙云大路;从县城经石柱、前仓到界牌通缙云大路;从县城过十里牌,经派溪、唐先、章户坑至东阳境大路;从大后经石湖口,过挂纸岭去往义乌的大路;从县城经钱村、柄坑、大枫坑,过岭头到义乌大路;从县城经横桥,过山南,到山后胡的大路;从山南经店园、八字墙,董村至武义大路;从县城经烈桥,过花街,杨公到金华大路;从县城经上麻车,过下山门、永祥到大兰通往武义境内;经永祥马岭到缙云;从县城经桐琴去武义大路。共15条主道。

  六、重点铺地、汛地、寺庙与城外建筑。重点铺地是烈桥铺、界岭铺、总铺、黄塘铺、李溪铺、馆头铺、麻车铺、申亭铺、二十里铺。有名的军队驻防地是:馆头汛、李溪汛、高镇汛、四路口汛、烈桥汛、花街汛、杨公汛。图中标注比较早的寺庙有:上封寺、延福寺、宁严寺、精修寺、法轮寺。县城内外较早的建筑物名:社稷坛、东岳庙、教场。地图中最早注明的山地名是:白云峰、金豚山、方岩、罗汉洞。

  七、县下行政管治机构。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县境图标明,当时县下为乡。到了明正德九年(1514年)的图谱标明,县以下的管辖机构设置为都,全县共四十七都。又始设立粮食储备仓库为南仓和北仓。北仓设十四都与十九都之间,大约现在的清渭街与象珠一带。南仓设四都界内,或许在现麻车头一带。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图标注增设东仓和西仓,东仓大约设在现在石柱一带,西仓大约设在烈桥一带。到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图中,都下增设图。每都辖一至二图。图的规制相似于现今的镇下面的工作片,有一定的管治权责。

  八、县城具有文化元素的建筑。永康的历史文化延承,从现有可查的官方史料来看,是从明代始,明前的已难稽考。明代的文史记述,可以从史志、图谱、其它籍本及地图相互印证。谨以明正德九年(1514年)县城图为例,制图时标记的有:永宁桥、仁政桥、教场、道院、上封寺、延真观、章光庙、城隍庙、馆府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永康县治图载有:城隍庙、儒学馆、社稷祭坛、东岳宫、上塔。至三十七年(1698年)永康县治图标明有:烈女祠、衙前牌楼、状元坊、仰圣、榜眼牌坊,在南北主街上建4个牌坊,有桃花洞厅、城隍庙、儒学、小学、故乡祠、社稷坛、东岳宫。还另建有3个无名牌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永康县治图载:于城内外建有:先农坛、烈女祠、仁政桥、会试亚元坊、天宫坊、道院、进士坊、关帝庙、松石亭、西津桥、申明亭、天后宫,状元、仰圣、榜眼3牌坊,总督三省坊,文昌阁、城隍庙、儒学、先师庙、节孝祠、北镇庙、张公庙、崇功书院、忠义祠25个建筑,是兴盛文化的时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永康县治图,比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地图又增建了仓喆庙、急功女子义坊、试院、徐大祠、二虞氏坊5个建筑。

  九、县衙的规划布局。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4张图谱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县衙的规划布局建设是十分讲究的。比较讲求南北中轴线和居高临下,面前有河溪自东南向西径流的环境,整座县衙呈长方形,工整规范,进深层次森严,左右厢房对称配建。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有:仪门、大堂、川堂、上房、敬亭、尊训、崇祠等。东西两侧厢房建有库房、花厅、马厩和斋房。外侧厢房还建有:训导署、粮食厅、教逾署及捕房和监狱、土地祠等。

  十、形胜及其他。清代专门为方岩山名胜制图2幅。一幅是方岩的地形地貌标高线图,一幅是方岩山胜景图。入编《东南览胜》一书,现藏于首都图书馆。其次,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乡土地图,对县下都、图、村著述得一清两楚,以三都一图为例:有拱瑞、水坑下、永青西卢、大岩下、刘宅、马岭下、平田、李龙溪、白雁口、小告朱、永祥、板桥、大兰、寺坑等。再次,在路道里记中,甚至对溪流经的节点、源头,节点与节点之间相距几里几分,各条主要交通大路至哪个村,到那条小路岔路,各村之间相距几里几分等细节都标注得很清楚,成了很重要道路里程的历史重要参照依据。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5 2019-03-08 永康日报2019-03-0800005;永康日报2019-03-0800006;永康日报2019-03-0800007 2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