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龙灯起舞永城闹 福泽一方吉祥来
【开栏的话】
风物,最早源于陶潜的“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它是一片风光景物,也可以是一种风俗、一条老街巷,甚至只是一种物产。永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它的发展脉络就清晰地铭刻在这些风物之中。今起,本报《影像里的永康风物》正式开栏,我们将通过视频、摄影、文字等融媒体手段,讲述永康故事,带你领略独特的永康风物,传承历史文化。
扫一扫 看视频
□记者 卢明 李悦 程明星
本报讯 “咚咚咚,咚咚锵……”17日早上6时许,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两块“龙牌”的领路下,龙山镇桥下南村挨家挨户磕起了龙头送吉祥。
这是传统习俗里的磕龙头,从16日早上5时30分在村里大明堂祭拜过后开始,持续到下午“接灯”为止。磕龙头过程中,村民也会借着这份好彩头,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到龙头上,借此感激“龙王”的赐福。
桥下南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60岁的男子,55岁的妇女迎过龙灯后才可加入老年协会,开始领取养老金。如男子当年刚好60岁,则要抬龙头或出6桥龙灯;妇女刚好55岁,则要出4桥龙灯。方言“灯”与“丁”同音,倘若遇上家中有新添男婴,就得出10桥,来表达“人丁兴旺”。
下午2时,朱华庆家里挤满亲朋好友,热闹非凡。他们都是朱华庆请来为他家迎龙灯的。今年对于朱华庆一家可谓是双喜临门,一是妻子周香春55岁达到老年协会入会年龄,二是大家庭又添了一个白胖的大孙子。14 桥龙灯,当之无愧成为了全村的桥灯“大亨”。
“咚咚锵……”下午3时30分,两个男子扛着锣走遍两村,提醒吉时已到。听到锣声,朱华庆家门口,当即鸣放礼花炮,28 个壮汉扛着龙灯陆续跨过点燃的稻草,走向广场,准备“接灯”。
原本空旷的广场一下子变得拥挤了起来,一桥桥赶来拼接,长约 2米的板凳上插满了绿叶和红花,寓意万古长青和红红火火,五彩风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待各家各户接灯完毕,扛灯人将随身携带的黄纸焚烧来祛除身上的晦气,点燃三炷香,鸣礼花炮向上天祈求新年的丰收好运。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神气的龙灯开始游遍桥下南村,拉开了迎龙灯的帷幕。
晚上8时许,220 桥长龙历经4个小时的游灯后,“身披光芒”游回广场,迎龙灯到了最精彩的时候——团龙灯。随着龙头一声呐喊,龙身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在广场上奔跑、扭动、旋转、跳跃……
“兄弟们,团它。”不知是龙尾谁喊出的一声助喊,“巨龙”游动的节奏瞬间提速。高傲的龙头想方设法逃脱龙尾的逼近,一攻一守。过了好一会儿,随着龙头与龙身的间隙逐渐缩小,龙头还是没能逃脱龙尾的包剿,被紧锁在正中央。远远望去,此时的龙灯更像是一条盘踞的长龙,气势雄伟,让村民大饱眼福。小憩间,只见不少的大人和小孩竞相钻龙头沾喜气。
晚上11时许,游完全村的龙灯再次回到村广场,各家各户散灯了。龙头上的五盏彩灯是龙灯最珍贵之物,叫做“龙口珠”,由村里统一送给新婚夫妇,谓之“送丁”,祝福他们早生贵子。
□延伸阅读
桥下龙灯历史悠久
桥下南村迎龙灯已有很长的历史,四十多年前桥下南村迎的是房头灯。改革开放后,老年协会接管迎龙灯这项活动,“房头灯”改为“龙头灯”。
12岁便参与迎龙灯的朱雄伟对本村的龙灯历史颇为了解。在他的记忆里,以前的龙灯都是纸糊的,制作简单,经不起风吹雨打,就连里头插的蜡烛都要经常更换。现在用的都是油纸,雨淋了也不会花,用上了发光灯管既环保又安全。
桥下南村的龙灯与其他村的有所不同,本应翘起的龙尾被做得格外的短,村民们戏称为“短尾巴龙”。
最早以前迎龙灯都要去田间地头走一走,祈求来年粮食丰收,后来被废止了。“现在桥下三村和马山头村合并了叫桥下南村,晚上也会去马山头村游灯,我们的农田在两村之间,所以从马山头村回来的时候也会去田里游一圈。”朱雄伟告诉记者,这回迎龙灯的气氛,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与各地的元宵节庙会一样,迎龙灯的传统在永康延续至今已几个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永康龙灯也在以各种形式传承着,各个镇街区的龙灯都演变出了不同的特色:华联商厦的“花灯踩街”节目,江南街道下山门村龙灯以“宫殿”为灯头,方岩镇派溪村的花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