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禅寺赏梅记
□金慧敏
寺庙前素来种植的五树六花中并没有梅花,但是寺庙院子里植梅的历史久矣,比如天台国清寺尚存的隋梅、超山报慈寺前的宋梅、湖北江心寺的晋梅……世存五大古梅,有三株在寺庙。《红楼梦》中,下雪时节,因栊翠庵的梅长得有趣,李纨便罚宝玉去跟妙玉乞一枝来插瓶。我私心以为,梅与佛是有缘的。
杨方约我和洪波伉俪同往普明禅寺赏梅。“梅约”只是临时起意,但是恰好有三两志趣相投的人,便可胜过有计划地邀约。其实我真想不起来,普明禅寺有梅吗?不过,有三五盆栽梅花想来也是可能的。
我曾经专门跑去杭州的超山和南京的梅花山看梅,那都是久负盛名的赏梅地,我早就被惊艳过了。但是,停车一入普明禅寺山门,还是莫名惊喜。普明禅寺的右边,大片山地已被开辟成高低错落的梅林,梅枝上早结珠胎,十万的梅花都已赶在盛开的路上,现在只待东君一声令下。要感谢少数不安分、特立独行的花儿,已然早于万千花骨朵,提前绽放了。空气中有清清幽幽的香,若有若无地浮动、游移、氤氲。梅花与腊梅分属蔷薇科和腊梅科,腊梅香浓,梅花香幽,若非清心静神,香不可闻。
杨方直叹,这寺庙因为有这些梅花,有了与原先大不一样的气息。而一边的洪波则早已冲着陡坡上那几株早开的梅飞步而去,对着那些梅左看右赏,手机横拍竖拍,满心欢喜。
彼时是农历腊月廿二,普明禅寺从上到下都清洗得干干净净,我想,这真是像过年的样子了呢。后来听明修师父说,是因为施工的关系,把黄土带得到处都是,清洗完年前就不施工了,方便香客游客往来。
普明禅寺已有1157年的历史,跟所有寺庙一样,总是毁毁建建,历经劫难。眼前的禅寺建在离原寺不远的太平水库边,依山而建,共三层。大雄宝殿在第三层,气势恢宏,明修师父费了10年的工夫、无数的心血,香火得以渐盛。跟着杨方来了几次,总觉还是太新。这次来,感觉不太一样了,有了多年的沉淀。梵音、香火、功课、暮鼓、晨钟、风雨,让这寺庙开始有了一点厚重的感觉,寺庙终于有寺庙的气息了。
第一层入口、第二层天井和第三层大雄宝殿前的空地上,都摆了好多梅花的盆景,第一层和第三层,各种了两株垂柳梅。顺着台阶,到第二层的天井,入眼处就摆了两盆如游龙造型的红梅。梅以横斜为美,整成向上游龙状倒不多见,原先以为这梅造型是人为整成,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一种梅,叫龙游梅,枝干天然卷曲,是可以长成这游龙状的,也算是梅中极品。天井中摆放着风姿各异的梅花,都已开得很好,游人拥在盆景前拍照留影,早有蜜蜂嘤嘤嗡嗡飞舞花间。想起梅花落了,也有结梅子的,倒是不曾听说过市面上有梅花蜜售卖。蜜蜂于梅花上采的蜜都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正在第二层的天井,流连于盆景梅花旁,明修师父来到三层的栏杆边,跟我们打起了招呼。我疑心明修师父是心有感应的,好像每次来,他都能预知一般。我向来觉得自己是无慧根、佛缘浅的人,对出家人总是怀敬畏之心,并不敢走得太近,所以总是跟在别人身后,看着、听着。每次见到明修师父,总看他一脸亲和的笑容,微信群里倒也常见他的诗词作品。杨方每每调笑,他亦从来不恼,一概谦和应对、微笑,不妄语,也不打诳语,于我这讷于言却又听惯了人世间应酬套话的人听来,便觉得顺耳。
在大雄宝殿右侧,移种了一株二百多年的绿萼梅,老干虬枝,已然一树绿珠,静待拆开。人生在世几十年,我已觉不易,这几百年的光阴,风刀霜剑,刀刀见痕,从漫漫时光长途跋涉而来的老梅,却仍每年倾一树之力,发满树繁花,细心感受,一树之力宛若人间父母之爱,让人心生敬意。
寺院右侧坡地错落植入的梅树,看起来也都有些年头了,大的梅树间栽植着稍小的梅树。明修师父说,这里种了六七百棵梅花,宫粉、朱砂、玉蝶、照水、绿萼、红梅……一般的品种都有了,还有那如垂柳般的垂梅,花开时,当别有韵致。
明修师父说,寺里刚签下附近村里45亩的地,种一些菜蔬供寺庙自用和送给本市的其他寺庙,还要留一些地来培育梅花苗。梅林间还有一个正开挖的水池,要挖得深一些,蓄雨水,一来可浇灌梅林,二来可作消防用水,三来也成梅林景观一部分。梅林间也要间种上各种花,当梅花开过后,从春天开始,一年四季都有鲜花。明修师父说这番话的时候,整片梅林正被脉脉斜晖映照着,空气中浮着幽幽的香,我脑补了一下梅园打造完成后的样子,水色山光梅影月华残雪,画面美极了。
明修师父告诉我们,普明禅寺位于龙山镇红梅路,我倒是从来没有注意过寺庙还有门牌号,但这路既为红梅路,想必与梅终有些渊源。
陈亮祖居龙窟寺(即今普明禅寺)南五里,而龙窟寺便是他幼时玩耍习文之所。《陈亮文集》中有辑录陈亮写给朱熹的《又巳春书之一》,陈亮一面聚二三十小童在家教书,一面打理他的小园。“亮旧与秘书对坐处,横接一间,名曰燕坐。前行十步,对柏屋三间,名曰抱膝,接秋香海棠,园以竹,杂以梅,前植两桧两柏临一小池”,于此可见,小园雅致“真可老矣”。
此路名红梅路是否因陈龙川之小园而起未可知,但曾读过陈亮写的与梅有关的诗、词不下十几首。“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一般孤瘦,无限清幽。”写的该是自家小园的梅吧?
最喜欢的是陈亮一首《点绛唇·咏梅月》:“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陈亮一生主张抗金,务实不喜空谈心性道德,以布衣之身,屡次上书,留下“中兴五论”,期望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办法。虽屡受当政者的排挤,陷害入狱,皆不能改变陈亮恢复中原之志。“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陈亮写下的是自己的心志。大千世界,无论身边有多少诱惑,都有自己的坚持,不忘初心。
做一株寺庙的梅和一株江边的梅,是不一样的。住在寺里的梅,日日听经,醒于晨钟,宿于暮鼓,吸收日月精华,便渐渐会有了灵性。多年后,我们再与这里梅花相逢时,会不会每一朵花都藏着一段净心的经文?在发着幽香的梅树下听花拆,那也是极美的享受。想此时,普明禅寺的梅花开得正盛,游人如织吧?把美的愉悦带给更多人的明修师父,他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