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渭老街的记忆片段
■“永康记忆”征文选登
(一)长街远韵药香漫
在象珠镇清渭街,有一条狭长的明清古街,两廊铺面外挑的屋檐把街道的天空挤成了一线天,让古街更显逼仄,但是也让赶集的农民免遭烈日溽雨的煎熬;原先的青石板、鹅卵石的路面已经被水泥覆盖,虽然难再见天日,却总还有老一辈的居民在念叨;石条堆砌的街沿仿佛在隐隐约约地诉说着古街昔日的繁华;木制的店门板,还固执地在每日晨昏“噼里啪啦”争先恐后地回响在老街的上空。
和明清古街同为清渭街文化名片的还有应氏妇科中医药。应树德堂药店就在长街中江桥北。医生、应氏妇科中医药传人应灿齐,正在店堂里为从缙云来的一位年轻女子搭脉问诊。柜台上,一只几可乱真的木雕黑猫瞪着好奇的圆眼,注视着那对年轻人。应医生的妻子手持药杵,脚踩药船捣药碾药,于是,古街上就弥漫起一股幽幽的药香。
应氏妇科中医药发轫并盛行于世,与一个美丽的传说密切相关。据说有一天清早,清渭街一位应家老妇人,在村旁的应店井边洗菜汰衣。只见一只后腿上带着箭的小梅花鹿急急惶惶地奔过来,跪倒在老妇人面前,双眼垂泪,似乎在乞求着什么。老妇人善心萌动,撩开布腰裙,把小鹿罩在裙底。不一会,一个猎人赶了过来,向老妇人打听小鹿的去向。老妇人随手往汇杨村方向一指。猎人不答话,急急忙忙就朝前追去。第二天,鹿妈妈带着小鹿前来给老妇人道谢。鹿妈妈嘴里衔着一根仙草,对老妇人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放下仙草,带着小鹿奔向深山。老妇深知仙草珍奇,却也不敢独吞,就将仙草放进了身边这口应店井里。这井后来就成了“仙水井”。应氏祖先凭借仙水井的灵气,开设药店,治病救人,声名远播八婺及衢处两州。凡妇女不孕不育、妇科疑难杂症,到清渭街应树德堂、应树生堂开个方子,抓几服药,顺便到仙水井用茶筒装上一筒水,回去用此“仙水”煎药,往往药到病除,喜添人丁。
应树生堂老掌柜应兰顺,早年曾经资助过新四军三五支队七大队的李文华等,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充当交通员,是枚白皮红心的“红心李”。当今的应树生堂掌门人是他的孙子应滔。应滔早已把应树生堂开到了永康城区,清渭长街药店的捣药声和着美丽的传说远韵,悠然延伸到了繁华的现代都市。
(二) 老井无波亦微澜
与“仙水井”同负盛名的,还有“马店井”“马路井”等老井。
马店井在清渭街的中江小溪边,井壁只是普通的条石衬砌,未见有水泥砼浇,耐人寻味的是那井水竟然高出溪水水面一米多而不外渗。马店井从未见枯,至今仍有人取水饮用。当年,盛夏农忙之时,清渭街甚至附近的杏里、派溪吕的一些村民都会赶到这眼井边来,用毛竹茶筒,俯身在井里灌上一筒水,直接带到田畈劳作时解渴。
马路井在清渭街人称为“马路”的路口,井低于路面,却也和马店井一样,高于井前的烂糊泥田而不外渗,井水俯身可汲,甚至可以俯身低头即饮。马路井之奇在于:无论在井上方的土路路面灰尘满天,或暴雨冲刷;附近食品公司毛猪仓库的污秽之物横流和下方烂糊泥田水的四面夹击下,井水仍固若金汤,四季清澈如故,当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仙风范。挖地三尺,必有清泉;水清冽而甘醇;涝不见溢,旱不见枯,是这些老井共同的特点,暗合儒家“不偏不倚”“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庸之道。
清渭长街老供销社商场里面,现仍有一眼老井。这眼井开凿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经是供销社、税务所、食品站等单位职工的食堂用水。现在,这眼井的六角形井栏边的三合土斑驳脱落,井壁青苔茵茵,似乎潜藏着供销社兴衰的沧桑。而井水清澈甘洌如昨,几尾游鱼悠然可数,偶尔也漾起微澜几纹。
□张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