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烟从五峰飘过
□ 禾睦
五峰,人称寿山五峰、“读书岩”、五老峰。近日,我应邀赴永开会,得以认识五峰面貌。
对永康,我最早的印象就是此处的两位先贤:方岩祭奉的胡公大帝和留下70多首《龙川词》的陈亮。因此,既然来了永康,五峰是不得不去的。这趟五峰之行是朝拜,也是追溯,是沿着历史的脚步,一路披荆而上。
物换星移,雨打风吹,五峰上空飘过元明清的薄雾,牵来现代史上挥之不去的浓云。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1月,浙江杭嘉湖地区大多沦陷,该年12月到1942年5月,浙江省政府被迫迁驻永康方岩。层峦叠嶂中,五峰书院、原为胡公家庙的“五峰重楼”、容纳千人的洞窟都成了机关办公场所。在这浙江抗战正面战场的第一阶段,五峰见证了三件要事:一是,1939年4月4日,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抗战,在五峰与时任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宜进行交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调查统计室编印的1939年3月《浙江省党派调查月报》,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现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于3月17日由皖南来浙,4月6日离境”的日程活动。二是,同年7月7日,浙江省政府在桃花峰下,树立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三是,1942年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特派员,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方岩橙麓村。
棋局重开,山河重整。闲居故里的浙江辛亥革命功勋人物吕公望也出山参与抗战事宜。吕吕公望与我家乡的先贤王文庆是亲密战友和革命同事。两人一起参与光复杭州、上海,援宁浙军、北伐南京。1916年4月,浙江反袁独立,王文庆任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省长。次月,吕公望接任屈映光军政府都督一职。7月,吕公望任浙江省督军兼省长,王文庆辞去省参议会议长一职,改任民政厅长。此间,北洋军阀冯国璋要求吕公望撤换王文庆的民政厅长职务,他拒不执行。1917年1月,吕公望辞职。王文庆代行了数日省长职权后,辞职赴沪。1918年,吕公望任“援闽浙军”司令,王文庆任副司令、陆军少将。
省政府的五年迁驻,让五峰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浙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指挥中心,五峰飘出的云烟逐渐开出永康社会发展的鲜花。后来,浙江省政府南迁丽水、云和。
自然,会议结束后,我们考察了五峰。五峰以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环拱而得名。一径通幽,四围赫煌,巨石壁垒,洞窟成群,水绕山环,奇峰拔起,这殊胜环境是自然之水与时间老人齐心协力的杰作。水冲峰出,“横叠若累帛,直削成绝壁。”这里的丹霞地貌,借现代作家郁达夫的话说,“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五峰更是“天造地设,清幽岑寂到令人发毛悚然的一区境界”。而书院择此处而建,自然深藏助人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之良苦用心。
行走五峰山下,徘徊“学易斋”“五峰书院”“丽泽祠”“五峰重楼”,驻足“中国书院文化展览馆”,我仿佛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中穿越。家乡临海巾山上的“兜率寺”和“胡公庙”,东湖内建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上蔡书院,北固山台州府衙这几处遗址,以及外婆家的邻村中,刘英书记夫人丁魁梅的故居,与五峰中的“兜率台”摩崖石刻,“五峰书院”,省政府办公处,附近的“胡公大帝庙”,刘英烈士陵墓,不断闪现、穿越、重叠。
凡是过去,皆为云烟。当下,雪泥鸿爪的记忆碎片,被眼前红得透亮的五峰枫叶拼图复原;追溯探寻出的事件真相,正化作片片云烟从五峰轻轻飘过。尽管这些风云人物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依然在后人心中惠泽长留、历久弥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永康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传统制造业书写的历史十分遥远,就连五峰书院停办传道解惑活动也早已超过百年。但我今天却仍然感到亲近、亲切。于是,诗兴骤起,口占了一首七律《游宋代五峰书院旧址》:“五峰深壑传书声,四壁屏风入眼明。黄杏红枫情系足,青苔碧水色留名。龙川有意歌先圣,空谷无尘待后生。漫把旧闻收拾去,寻芳来日踏歌行。”于是,心情也像传说中的孙权之母吴国太一样,虔诚祝愿:五峰老而益寿,永康“永葆安康”,祖国“永葆安康”。
何林辉 文化教育学者。浙江临海人,笔名林晖、禾睦等,著有150多万字的《禾睦山房集》五卷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