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0年折射年代色彩
服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幅穿在身上,延续历史的画卷。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的衣服都是请裁缝来家里做的,而我最喜欢裁缝师傅来家里做衣服的日子。妈妈会把收藏着的各色布料从箱子里翻出来,那些布料,有白底绿点的“的确良”,有白底暗红的小碎花棉布,还有深蓝色的咔叽布料。我曾眼巴巴地看着它们被妈妈收进大箱子里。每次妈妈总是说:“等过年,就请裁缝师傅来家里给你们做,到时候,你要哪块布料,随你挑。”于是,我就期待着过年,盼望着裁缝师傅到家的日子。
裁缝要来的前一天,妈妈会收拾好一个房间,准备好工作台。师傅是个眉清目秀的小青年,他一坐下,妈妈先是倒茶递水,趁着裁缝喝茶的空当,去拿出那些收藏着的布料,一叠叠堆在案板上。花花绿绿、色彩鲜艳的女性服装面料和藏青、深灰、黑色的男士布料堆放在一起,当时对我来说是一道看不厌的风景。妈妈会一一告诉裁缝每块布料分别给谁做。喝完茶后,裁缝就叫我们一个一个走在他面前,给我们量尺寸。他在我面前用软皮尺量着肩宽、衣长、袖长,叫我转身、抬手、前转、后转,即使这样,我一点也不觉得烦,而是满满地期待。裁缝动作比较快,他有时站着量布、剪裁、比画,画画剪剪之后,就坐下来踩缝纫机。他的手一边整合着边边角角,脚一边上下踩着踏板,“哒哒哒,哒哒哒”,衣服就顺着缝纫机板的边缘慢慢滑落,过不多久,一件衣服就见雏形了。他做衣服的那几天在我家吃住,那几天的菜也特别丰盛。裁缝总是比我们先吃完,比我们早下桌,放下碗筷,就忙着做衣服了。那时,我就觉得裁缝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职业啊,天天有人请,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很想长大成为裁缝。
终究,我没当上裁缝。等我长大后,裁缝们那些曾经忙碌红火的场景也早已成为褪色的记忆。
对服装有了自己的审美是在念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的很多女同学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样式,班里也流行起了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90年代,健美裤,又名踏脚裤,曾经风靡一时,很多同学都有一条甚至几条踏脚裤,配一件蝙蝠衫,特别显身材。我央求了好多次,妈妈才给我买了一条紫色踏脚裤,此后它就成了我的最爱,我风雨无阻地穿它,周末洗了下周接着穿,似乎不穿踏脚裤就跟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那条踏脚裤伴我两年,直到把踏脚处都踏烂了,实在勾不住脚了,我才把它收进箱底。那个时候与现在的观念不同,那时我们穿衣服不怕撞衫,赶不上潮流才会被人笑话老土。
后来上了大学,流行已成了T恤、牛仔裤和名牌球鞋的天下。我在大学里穿了N多牛仔衫裤,怀旧系列、故意弄出窟窿的贫穷系列都穿过,虽然偶尔也装淑女穿穿带流苏的裙子、领口系着飘带的衬衣和厚底的松糕鞋,但牛仔裤已经成了我的标志性装扮,直到现在还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潮流中“中山装”“踏脚裤”“喇叭裤”“蝙蝠衫”等让人记得住的热点服装名词逐渐成为历史的印记。
进入2000年,快速发展的永康更加开放和包容,也更加时尚,裙子也冲破了季节和式样的束缚,在一年四季、各种场合装扮着爱美的女性。而服装的潮流总是稍纵即逝,人们衣着的风格多种多样,无论是欧美风、日韩风、中国风、混搭风,我身边的小姐妹们都能轻松驾驭。除了丽州商城外,当时的南苑路、建设路都可以看到各个品牌的时装店、专卖店,每家店的橱窗、门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装饰,夺人眼球。不仅是千人千款的女性服装,男性服装的专卖店也比比皆是,经典男装、休闲男装、运动男装为男士们提供了更多选择。那时买衣服逛商场、专卖店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和家人、朋友一起去逛街逛商店,不仅仅是买衣服,更是一种享受。
后来,随着电脑普及,网上淘宝盛行,购买衣服的方式逐渐从商场和专卖店转移到电脑上。智能手机出现后,大家网上购物的方式又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直接用手机下单并付款,网上完成付款后,衣服一两天就能送到家门口,非常方便。
进入新时代,时尚的定义更没了绝对的界限,服装成为了体现自身气质、品位和态度的一种表现。私人订制、设计师款服装又开始流行起来,但现在的订制式服装和以前的裁缝铺子已经有了品质上的区别,我们订制服装也不仅是为追求款式新颖,更多的是看中其能量体裁衣,让衣服穿着更有品质,更体现个性。
可以说,服饰的变化直接映衬着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等方面的变化,即使是在色彩单一的年代里,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自然流露,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每一个时代发展进程里不必言说却最为真实的色彩。
改革开放40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服装这滴水,就能看到明媚的阳光,看到大千世界、世事纷呈,看到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未来,希望服装行业继往开来、吐故纳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应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