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搬家
盛夏,坐在西津桥上,享受着江面上吹来的徐徐凉风,看着永康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倒映在江中碧水里的楼房,两景交融,相映成趣,成了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使人赏心悦目。于是,回忆起了37年来三次搬家的情景。
那是1982年春节前夕,我从江西乐平调回永康工作。在江西10年后回乡,是人生的又一转折。乐平距永康近300公里,刚好内兄在乐平附近的铜矿开货车,他向单位讨了去浙江的差事,顺便为我搬家。那天下午,他开车到我家门前,几位朋友邻居帮忙,将已包装好的家具、杂物装上车。忙乎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将在乐平10年积聚的东西都装上车了。匆匆吃了晚饭,内兄连夜兼程,沿着弯弯曲曲的沙土公路,颠簸到永城已是黎明时分。
那时,老家只有一间房管会租来的16平方米的百年楼房。看着满满的一车家具杂物,父亲犯了难。好在那时,父亲在公司仓库当保管员,征得领导同意后,先将家具卸在仓库。以后的日子,就是利用业余时间“消化”老家的古旧家具——将祖传的百年大橱和五屉桌,还有笨重的花床全拆了当柴烧。经过几天的收拾,终于勉强腾出了一点逼仄的空间,搬进了江西运回的家具。因为只有16平方米,一家四口只好分两处住,我与妻子与小女儿住老屋,儿子与爷爷住仓库传达室。
老屋由于破旧,月租金只要1.6元。虽有小楼十来个平方米,但低得能伸手摸到瓦片,梁柱早已被炊烟熏得墨黑,有的椽树已发霉,刮大风会掉下瓦片碎,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楼板上备满瓶瓶罐罐。有天夜里,狂风大作,雷声震耳,不一会,如佛豆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直落得老屋在颤抖。我以为地震了,急忙从两脚梯爬上楼,只见楼板上已落满冰雹和瓦片碎。我和妻子忙着收拾屋里的东西避漏水。冰雹变成大雨,室内处处是水。用上了家里所有盒罐也对付不了那么多漏水点,这一夜几乎没合眼。风雨中的老屋情景我至今难忘。
在老屋住了五年后,单位集资建房了。那些日子,我常跑到南溪边工地看工程进度,热切盼望新房的落成。次年冬,楼房顺利完工。一周后,我分到75平方米三层楼房。那年,南溪边只有几幢楼房,能住进钢筋混凝土的新住宅已经很不错了。那几天,我一下班就往新房跑,洗地、擦窗、安装换气扇,忙碌完后,我又一次搬家了。雪白的墙壁,散发着油漆气味的门窗,4米长,1.5来宽的阳台、1.4平方米的卫生间,不到4平方米的厨房,8平方米的小客厅,还有10多平方米至9平方米的三间卧室,足以让我一家四口安居乐业。摆脱了逼仄乌黑又漏雨的老屋,我的心里充满喜悦。
转眼到了1999年,中央发出了城市化的号召,我市胜利街拆迁改造工程开始了。规划部门划出了拆迁红线和安置地块,有关部门和古丽镇干部几乎天天上门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并签订相关协议。随着儿女们都有了工作,经济也稍宽裕,我们家于是决定出让两间地基建新房。
确定完拆迁户的安置地块已到了2001年秋天。10月份,建房户抓阄后开始建房。为了省去购买建材的麻烦,我与施工队签订了包工包料和工程质量标准等合同。那段时间,除了上班,我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工地上,早出晚归,遇到现浇楼板,施工一直要延续到次日凌晨,忙得不亦乐乎。
次年仲夏,土建工程完工。紧接着是装潢。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艰苦生活,习惯勤俭,对于装潢材料真是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总想省些钱,费了不少时间。经过包工不包料的几个月施工,两间72平方米四层半的新屋终于装修完成。进新宅,走走花岗岩的楼梯,摸摸波罗格木料制作的楼梯栏杆,看看光洁明亮的铝合金窗和卧室的木地板,还有屋顶绿色的花草,我的心情格外舒坦,像打完了一场人生大战役,充满成就感。
2003年元旦,我趁假日进行第三次搬家,家具、杂物、炊具等大多更新,搬家也省了不少麻烦。现在,我家住的地方离宽敞的丽州北路七八十米,闹中有静。马路两旁各种商店应有尽有,有三条路线的公交车直达城区东南西北,工作生活、出门购物、上华溪公园散步都十分方便,生活品质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住的投入成本最大,变化也最大。因此,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住宅中变化最为明显,人们的“获得感”体验也最为深刻。
□ 柯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