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大家说吧

文章导航

  知了走下“神坛”是个好事情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国荣

  自然界生物链环环相扣,一物降一物,维系着物种间的数量平衡,少了其中一物,这生物链就断掉了。知了走下“神坛”,是个好事情,起码让知了一族少遭受些灭绝之灾,让自然界生态物种维系天然平衡。

  天气越热,知了叫声越响,故有“知了叫,石板泡(烫)”之说。可在树上欢叫的知了,却不知它们的很多兄弟姐妹未上树脱壳成蝉就进了油锅,这就是知了的幼虫蝉猴,因其蛋白质含量高,香脆可口,一直来成为部分吃客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如本报日前报道的,10年前开熟食店的杨才荣,从开始卖七八十元一斤的油炸知了,到后来2012年起生意火爆时卖120元一斤,真可谓“拳打小龙虾,脚踢烤鱼,风光无限”。知了店开遍大街小巷,之后又随着互联网和物流的发达,想吃了,微信网购快递到家。

  吃知了成风,知了一族可就惨了。每到这个季节,农村有的地方捉蝉猴成为一些人创收的大好时机,一只蝉猴能卖1元钱。傍晚和雨后是蝉猴出土上树脱壳最集中的时候,有人每晚能捉蝉猴几百只,然后卖到一些饭店或餐饮小吃店。在城市里,笔者也经常看到一些手持电筒的市民在沿河的树丛及绿化带寻捉蝉猴,其中有的是捉给家里的宠物吃的。

  每年如此庞大的煎炸知了“产业链”,从捉蝉猴到上餐桌,不知要掠杀多少的知了族群,知了“生态链”是否有灭绝之忧?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城市捉蝉猴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连小孩子都跟着大人在河边公园的绿化带寻捉蝉猴,看他们手上提着的塑料袋里装着的蝉猴数量也一年比一年少,知了的叫声也一年比一年稀了,每年大量捕捉蝉猴势必造成知了一族逐年消亡下去。如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基本只能从书本上可以看到,现实中螳螂已经很少见,以后可能连蝉也少见了,更不用说黄雀了。

  自然界生物链环环相扣,一物降一物,维系着物种间天然的数量平衡,少了其中一物,这生物链就断掉了。虽然也曾有人开发出人工养殖知了的技术及公司,但因其投资风险大,很难形成规模和气候。毕竟不像小龙虾,繁殖量大,养殖周期短,人工养殖比较容易,一年四季可以大量供应市场。而知了从新鲜树枝上产卵到枯枝掉落地下成蛹,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憎的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掠杀与食用越来越贪婪,一些人只知道一饱口福,却不知对环境生态的破坏等于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一种杀戮。

  好在,“盛极必衰”,今年知了店的生意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不景气”是很多人不买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吃腻了”想换其它野味。好在,这炸知了毕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野味。虽然在中医上认为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少吃点或者品尝一下也是可以的,但绝不可贪食。否则因其蛋白质含量太高,反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也会造成一些人大面积长痘等皮肤过敏,而且知了有很多种类,有些种类吃了会致命,所以不要乱吃昆虫类食物。

  永康“网红小吃迭代”,知了走下“神坛”,是个好事情,起码让知了一族少遭受些灭绝之灾,让自然界生态物种维系天然平衡。同时希望,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浓厚,让我们的家园更显绿水青山,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永康日报 大家说吧 00002 2018-07-23 永康日报2018-07-2300007;永康日报2018-07-2300008;永康日报2018-07-2300011;永康日报2018-07-2300010;永康日报2018-07-2300009 2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