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金竹降
初夏,乘车从方岩镇岩上街出发,沿着去岩后的公路驶一两分钟,再向左拐,就驶上了弯弯山道,直抵金竹降。这一路,山风拂面,空气清新,苍松翠竹夹道欢迎,令人心旷神怡。
改革开放前,金竹降是穷山村,姑娘要外嫁,小伙难娶亲,村民们靠上山砍柴,山地种杂粮解决温饱问题,一年难得穿上一套新衣,生活很清苦。现住在城里的金竹降村民阿升告诉我,那些年,他正是20多岁的青年,在生产队务农一天分红只有二三角,难以为继,只好经常砍些茅柴挑到15里外的派溪或20里外的芝英去卖。150多斤重担压肩,下坡双腿打抖,上坡气喘吁吁,汗水湿透破衣,经过一个半小时煎熬终于到了市场。一担柴卖的钱一般只能买回四五六斤大米。
那年隆冬,天空阴沉沉的,朔风刺骨,阿升想趁这种天气多卖点钱,于是捆好茅柴又上路了。天空飘起小雪花,他快步赶到市场,这天柴少,他卖了个好价,买回了八斤大米。他说,那些年,他们大多是吃玉米羹、番薯粥,很少吃米饭,有鱼有肉就是过年了。
山村缺医少药。有人生病只好找草药煎服,或请老人“挑痧”。山里人命贱,有点病都拖着不上医院,一是不通公路,医院太远;二是没钱。一次,一村民病重昏迷,村里人就用“坐团”担冲,四个后生轮流将病人快速抬到乡卫生所救治,打了针后,病人转危为安。如有人得了大病,那只好听天由命了。
读书得到8里外的岩后村或独松村。孩子们三两结伴,没有父母陪送,自己带着干菜粮食走山路住校学习。家境稍好的人家才供得起初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在上级党委政府关怀下,金竹降终于修成了通村公路。1992年12月16日,该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弯弯山道彩旗飘飘,鞭炮轰鸣。村民们高兴地说,这是有史以来金竹降最快乐最热闹的一天。市委、市政府领导前去祝贺,车到村口,受到了村民们热烈欢迎。时任市委书记孙忠焕热情洋溢的讲话,不时被掌声打断。我随领导采访,亲历其境,也被山里人的热情所打动。
要致富先修路。告别世世代代肩挑腿走才能连接外面世界的日子,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呢!阿升说,那几天全村都沉浸在无比喜悦中,憧憬着自己幸福的明天。
村支书施秀丽,村委会主任程有建告诉笔者,2004年通村公路改成水泥路后,村里变化加速。现在金竹降下村110多户,有20多户建起新房,有40多户在外地和城区买了房屋。全村已有小车100多辆,有的一家两辆。多数人用上了液化气灶。每到夜晚,小山村不再是黑黝黝的天地,而是路灯明亮,电视里传出的歌声悠扬悦耳,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生活气息。从前偏僻的山村,现在离城市是那么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向往绿水青山美好环境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双休日,许多市民开车驶上弯弯山道,来到金竹降吸收新鲜空气养心肺,看郁郁葱葱山野养眼,品尝野菜土鸡养身。
有建和秀丽土菜馆是最早在村里开起来的私营饭馆之一,现在村里像这样的饭馆已有14家。随着知名度提高,来客逐渐增多,金竹降土菜馆已初具规模,节假日里全村累计可招待来客几百桌。看看山道上停满的小车,山野里一拨一拨的游客,可见金竹降魅力多大,连上海大城市游客都慕名来品尝野味呢。
金竹降村海拔五六百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促成了灿烂的民宿经济。去年盛夏就有游客在村里住宿。这里凉爽,白天山野走走,爬坡出汗,晚上浴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好不惬意!
施秀丽和程有建说,近年来,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金竹降村也要利用山林多古树多,村落范围大的特点来提升环境档次,充实传统文化内涵,请行家指导,搞好规划,力争在近几年内将村容村貌打扮得更加亮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览。
□ 柯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