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印象

文章导航

  我市青年摄影人举办旧城题材个人摄影展

  用黑白影像记录解放街往昔光景

  在永康老街中,解放街是永康人最耳熟能详、最有历史的街道之一。2008年,永康旧城改造工作正式启动,今年7月完成l了对解放街的拆除。承载了几代永康人回忆的老解放街,彻底消失在永康人的生活中。

  5日早上,我市青年摄影人徐半仙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城”,展出四十余幅照片,记录了从2014年至今的解放街、西津桥。作品选取的大多是寻常的景象,市井百姓的生活、城区的变迁等,渗透着摄影者浓厚的家乡情结。

  □记者 高婷婷

  为将来的永康人留下珍贵的老街记忆

  拆迁中的解放街、解放桥,西津桥边吹唢呐唱鼓词的老人,撑伞过马路的少女,在永康江嬉戏的青年……走进徐半仙个人摄影展,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幕幕熟悉的光景。摄影展前言写道:“陪同我们成长的永城有太多无法重温的过去,真希望回到过去再摸摸老街粗糙的小巷,去踩一踩下雨一碰就会起浪的老地砖,默默算着,老街小巷的几千个日日月月静静流走。”

  徐半仙,本名徐斯靓,80后,独立摄影人,从小生长在解放街,就读永康中学。解放街是他走过最多的永康街道,从牙牙学语到而立之年,这里深一脚浅一脚,印满了他成长的足迹。

  2008年,解放街被纳入旧城改造区域。机器轰鸣着推倒了老旧的房子,以往熙熙攘攘的老街变成了工地,川流不息的行人变成了忙碌作业的工人。 “夜深人静,我突然惊觉,原来老解放街已经不在了,在那条街上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是过去了。”徐斯靓感慨道。

  承载永康几代人记忆的老解放街正在消亡。徐斯靓觉得,自己身为在老街长大的永康人,有必要为它做些什么。于是,徐斯靓在三年时间里,骑车在解放街、西津桥、永康江边,拍摄拆迁的光景和有故事性的镜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他在永康江边找到了解放桥的遗体——一堆被网罩住的大石块;他在拆迁工地中找到了最坚挺的“钉子户”;他捕捉到了在老旅店里神色安定抱着孩子的妇女,在永康江边打着快板,唱着鼓词的老人。每个城市都有他独特的印象。西津桥边的鼓词、解放街的繁华……这些原汁原味的永康景象对老一辈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希望以后的永康人,可以通过这些照片,想象过去的永康。”徐斯靓说,“和现在相比,过去的永康贫瘠、拥挤,但是依旧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回忆。”

  他的摄影作品引起许多永康人的共鸣

  摄影展展出的照片以黑白两色为基调。徐斯靓说,就画面来讲,黑白更为纯粹,画面的冲击力也会比彩色更强,所以他喜欢用黑白来捕捉光和影的瞬间。“有一种时过境迁的沧桑,更能传递情感。”他笑着说。

  摄影展中,有一张照片格外令人触动:在解放街拆迁的废墟中,一张破旧的沙发歪歪斜斜地摆在中间,沙发的背后是建造完毕的新楼房。低矮的沙发与高大的建筑,旧与新,产生鲜明对比

  在徐斯靓看来,摄影最吸引他的就是“真实”,是一种可以打动观看者内心情感,甚至是震撼灵魂的“真实”。在记录真实的同时,加入个人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他拍摄的景象很寻常,却能勾起许多人共鸣的原因。

  “城市的变迁,带走了无法复制的老城回忆,但也会带来新城更蓬勃的生命力。”于徐斯靓和观展的永康人来说,这场摄影展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就像他的摄影作品“在废墟中前行的人”一样,虽然身处荒芜却并不迷惘,因为知道废墟之上会立起新的家园。怀旧并不是对新事物的否定,而是希望人们在前进的路上,不要忘记停下脚步,等等家乡的灵魂。


永康日报 文化印象 00014 2017-11-09 永康日报2017-11-0900007;永康日报2017-11-0900008;67944|;永康日报2017-11-0900012;永康日报2017-11-0900013;永康日报2017-11-0900014;67945;永康日报2017-11-0900015;永康日报2017-11-0900016;67946 2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